牛蒡是牛做的? 孩子需要食育

 |2018.02.12
846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武功國小實施食農教育,學生們對食物充滿好奇。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董氏基金會近年推廣食育時,發現部分小五、小六學生拿到橘子、百香果時,不會剝皮、挖果肉,建議教育部應重視食育課程。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九年一貫課綱中已列有相關單元,但新課綱將在健體部分規畫,以議題式將食育融入教學。

「老師,葡萄要買幾顆?」董氏基金會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說,許多學生不會吃水果,甚至有人以為葡萄是以顆計價。對於孩子不認識食物,她分析部分原因可歸因於年輕一代很多人都沒下過廚。

針對幼稚園到國中的食育如何加強,教育部去年委託董氏基金會規畫課綱草案。

邱乾國表示,未來將以議題融入教學,除了鼓勵各縣市依環境條件推行食農教育,也可加入珍惜食物與食安議題,以及教學生餐桌禮儀等。

陳醒荷說,食育其實並不難,例如美術課可用花椰菜當耶誕樹,番茄當耶誕老公公,教導孩子色彩的同時也認識了食物,另外,自然或數學課中,可讓孩子喝一杯牛奶、吃一塊麵包,學習計算熱量。

她舉例,日本除了將食育融入義務教育,也在午餐時間安排校內營養師到班上介紹食物從何而來、營養內容,孩子進一步學會不浪費食物。

陳醒荷說,許多人以為只有都市孩子不認識食物,但其實許多偏鄉學生的家長,因為關注孩子的成績,反而很少讓孩子進廚房,即使身處在田邊,也不見得認識農作物。

因此她認為,要讓孩子認識食物,家長的輔助很重要,除了平時多鼓勵孩子進廚房幫忙,針對幼兒園年齡的小孩,也可體驗動手剝菜、擺餐具,或收拾餐桌,過程中可教導他們有關食物的知識。

邱乾國表示,除了透過課綱培養孩子食育力,中小學的午餐管理複雜且多樣化,有城鄉差距問題,國教署去年已委託中興大學設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未來將透過法制面,在偏鄉小規模試辦廚工補助,確保食材採購品質,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提出具體方案。

傳統市場

也是課堂

培養食育的場域不僅在學校、家庭,傳統市場裡更有豐富多元的「教材」。台北市市場處近來與一支設計團隊合作,進行「市場小學計畫」,安排博愛國小學生逛傳統市場,並擔任一日小攤長。學生首次看見食物原貌,驚呼連連,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孩子對於吃下肚的美食,仍一知半解,學生普遍「食育力」有待加強。

孩子藉由接觸傳統市場,了解古早的生活與歷史,透過計畫也將歷史悠久的萬華新富東三水街市場,改造成全台第一座親子主題觀光市場,店家教導學生認識食材,市場變成親子共學空間。

參與改造計畫的李姓攤商說,學生一進市場都很好奇,過程也發生不少趣事,有人猛盯著食材,七嘴八舌討論,還有學生天真地問,「牛蒡是不是牛做的?」讓他哭笑不得,但對孩子來說是很實際、貼近生活的學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