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典藏清嘉慶年間,平埔族立的契約,以手掌為印。
圖/十三行博物館提供
【本報新北訊】以往印章不普及,交易如何立契?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展出兩百年前的地契真品,當時平埔族人在契約上蓋手掌為印。透過地契,可一窺當時經濟及社會現象。
十三行博物館表示,館內典藏一八○三年(清嘉慶八年)八里坌仔社(現八里頂罟里一帶)「給永佃墾批契」,上面有兩個大大手印,空白處寫著「福手印甘愿」及「祿甘愿手印」,立契人是平埔族人阿福與阿祿。
館方指出,從地契內容可看出,阿福、阿祿缺錢無力購買種子,只好委託仲介,將土地轉移給漢人耕作。
契約是漢人所擬,因當時平埔族人多無印鑑,雙方以蓋手掌印表示契約成立。
十三行館長陳春蘭表示,地契內容呈現當時經濟及社會現象,藏有許多有趣社會風俗民情,不僅是地方社會史研究重要史料,也值得細細欣賞。即日起到六月三日館內首度展示實品地契,民眾能近距離感受兩百年前庶民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