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五日,北韓決定將派遣高級代表團參加南韓平昌冬奧開幕儀式,且將由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率領前往。這是繼一月九日南北韓和談之後,雙方就此達成一致協定的成果。其意義不僅在於和平曙光乍現,也在於美國被迫在象徵和平的冬奧期間,暫停聯合軍演。那麼,美國的軍事干涉,到底是維護或是破壞地區的穩定?
自從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美國建制精英擔憂三十年代保護主義重現,而造成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危機重現。就以美國前國防助理國務卿奈伊在去年初《外交事務》期刊的觀點為例,他認為美國不會從自由秩序的捍衛者角色撤出,因為美國的軍事實力以及在二戰之後形成的捍衛全球公共財的領導地位還會延續下去。奈伊認為平民主義儘管是潮流,但是美國在地區維穩的安全角色,才是國內經濟發展的依託。
負責東亞暨太平洋事務的前副助理國務卿福克斯,於去年末在《外交事務》期刊亦發表專文,贊同「六方會談」與「雙暫停」的思路,呼籲全面促使美國總統川普接受這個選項。
為什麼民主黨的智庫美國進步中心會提出傾向中俄的倡議?結合奈伊和福克斯觀點,美國在南海自由航行權的爭議上,會更加堅持,那時將可能因為朝鮮半島的和談而轉移戰略攻擊點。
台灣在兩岸關係對峙局勢下,以及在太平島主權的問題,都有可能是美國借力使力以期圍堵中國大陸的籌碼。
美國圍堵政策始於冷戰時期,為了封鎖蘇聯地區,而建構兩極體系。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繼續宣傳俄羅斯無法崛起的歷史終結論,並且將北約組織東擴到俄羅斯邊境,造成俄羅斯與歐洲軍事對峙的危急狀況。
現在,美國為了因應大陸崛起,將圍堵政策藉由印太戰略形成一道封鎖線。然而,大陸藉由「一帶一路」突圍,其中俄羅斯的角色最為關鍵。中俄聯手將使美國圍堵政策難以成功。
假如美國不能發動戰爭,也不接受談判,這就意味著僵局會讓北韓核武繼續壯大。福克斯認為,美國應該要回到談判桌上,才有機會提供北韓簽訂美朝雙方都承諾「不首先按下核按鈕」的協議,以提供北韓所需要的政權安全環境。
其次,讓北韓接受國際核子監督,促使其凍結核武試驗與試射。美國需要展現不會推翻北韓政權的行動,為此,美國需要無條件回到談判桌之後,才能談北韓的核安全使用的條件。顯然,華府智庫目前正瀰漫著如何與北韓和解的氣氛,關鍵仍在於影響川普的決策。
川普採取升高局勢衝突而達到軍事存在和武器銷售的目的,這只能讓地區陷入更多的災難。屆時,川普的外交僵化,只是推動南北韓自行破冰,朝著中俄扮演安全擔保雙方的談判方向行駛。
儘管華府也鼓勵中日韓三邊會談,但是,美國倘若繼續不接受「雙暫停」與和平路線圖,那麼,其他的四方就可能會脫離美國並使其在朝鮮半島的角色邊緣化。
但是這不能使美國實力削弱,但卻會迫使其朝向南海爭議加速前進。台灣的處境會更加尷尬危險,美國支持台灣的軍事化,反而可能變成烏克蘭化。
胡逢瑛(桃園市╲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