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潮洶湧的網路時代,到波濤壯濶的行動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已然推進到人工智慧(AI)。
去年可視為是AI的應用或商業大爆發元年。世界各國多年前已看到AI產業趨勢,作為科技島的台灣,如何從新世代的技術創新生態享受紅利,並省思前人的敗因,因應可能的挑戰,方有成功機會。
美、中、英、日、法、德等世界各國,無不斥鉅資追逐此技術和產業革命浪潮,起步晚、投資小的台灣要迎頭趕上,必須洞燭自身在全球價值鏈的定位,以策略性思惟突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行政院提出四年四百億元計畫的「AI小國大戰略」,在大國以舉國之力推進發展人工智慧之際,有如小蝦米要力抗大鯨魚。如何達成小投資大報酬的槓桿力,優化產業競爭優勢與各國競合,並啟動對安全、經濟和產業的加持,確實需有進擊的戰略性布局。
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的價值,在於能即時對巨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在數量和及時性上,機器比人更有優勢,能處理複雜的、費時和費力的工作,因而與當下的大數據發展關係緊密。當企業利用此管理龐大而複雜的資料作出決策,也將影響企業的運營管理及與客戶的互動行為。
人工智慧遠比人類更擅長日常的工作,未來十年AI將大規模取代依靠人力、重複性和分析性的業務,將來軟體都會擁抱人工智慧,將逐漸取代人類,可能會帶來大規模失業,歐洲甚至因應此而提出「基本收入制」因應,此等對人類工作權保障,或可能攻擊人類等道德威脅議題,也應未雨綢繆一併思考對策。
我們此刻處在人工智慧全面開啟的新時代,如何看待、自處和迎戰AI帶來的革命性衝擊?顛覆性的創新思惟和跨域整合,顯然是必要的,用追趕的速度,加上戰略性突破,輔以資源整合,來提升產業和企業競爭力,落實安全和失業等面向的保障,台灣才能永續科技島美名。
吳芳銘(嘉義縣/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