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全球在地化的文化認同

劉阿榮  |2007.05.30
261觀看次
字級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概念,此一潮流由興起、擴張到分衍,眾說紛紜,迄今已經形成許多新的分枝或次級體系,例如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全球化與在地化,甚至合併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趨勢。

全球在地化隱含雙重概念:一方面是全球化改變了在地文化的特色,例如黃金拱門「麥當勞」傳遍全球,改變了在地飲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全球化影響之下,也促使在地文化出現新的反思、新詮釋,甚至為了凸顯在地文化的特色,激起在地民族主義或族群主義、地方主義力量的抬頭,全球化氛圍下的在地化,不但未趨同於全球化,反而更凸顯「在地」的主體性。換言之,人們不輕易地將具有深厚民族情感的文化認同遺忘,轉向未能觸動大多數民族心靈的世界文化認同,並形成新的集體記憶記憶。因為,即使大多數國家成員,學習乃至操持國際化語言,最多只是作為國際溝通或全球經貿往來的工具,尚不致於撼動原來的國家認同與民族主義情感。

就近期各國實際發展的軌跡觀之,全球化並不致於弱化了國家主權,反因國家作為全球國際競爭中,統籌資源調節與分配,保護本國市場或支援本國企業在世界各地開創更大、更強版圖,強化了國家主權的力量,相對地也增強了成員的國家認同。

與一般研究結果相異的是,台灣地區的文化認同,面向「全球在地化」趨勢時,表現出特殊的發展方向,一方面以全球化或國際化,作為去除傳統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外在壓力(或稱外力誘因),宣稱「胸懷世界」的全球視野;另一方面又極力張揚「本土化」作為「在地化」的核心,試圖以台灣本土認同作為「愛國」或「不愛國」的判準,更以本土文化認同1取代傳統文化(中華文化)認同,以建立台灣的主體性、優先性作為內在誘因。近一、二十年來台灣的文化認同,由政府政策及部分人士的想像,擬採內、外合擊之勢,將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及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轉化為台灣文化或隱含「台灣國」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此種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文化認同想像,與真正全球化、在地化、乃至全球在地化的主要趨勢,並非完全契合的。

因為全球在地化起於全球化刺激下,在地文化與在地認同的覺醒,並運用民族國家的力量抗拒全球化的普遍同化主義,而台灣近年來的文化認同卻是運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外、內雙重壓力,去(或「解」)傳統文化,尚未察覺此本土化的認同能否建立其論述的基礎和論述體系?也未考慮到以本土化作為全球在地化的過程中,能否抗拒全球化下的「文化普遍同化主義」,是否導致「失根效應」或「文化虛無主義」的後果!只求「去中國(中華文化)」之心理滿足而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