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白居易這首〈花非花〉短詩,除了唯美之外,還透著一股曖昧氣息。它在描寫什麼?不是花也不是霧,朦朧之中它只短暫的停了一會兒,來去之間又無影無蹤,絲毫不留痕跡,甚至於「它」是否曾經來過,都令人捉摸不定。因此,這首小詩留給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
白居易的詩數量多,水準也高。相傳,他寫好了詩,一定先唸給老婆婆聽,她們聽懂了,白居易才覺得滿意,所以有一句話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任何人都會吟唱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各為一千多字和六百多字),可見他的詩深入淺出,達到雅俗共賞的地步。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這首〈花非花〉有一股朦朧美,好像西方印象派的畫,但是影響印象派畫風的法國象徵派詩人魏崙和波特萊爾,卻比白居易晚生了一千年呢!
白居易以他豐富的生活經驗(歷任校書郎、司馬、刺史、尚書),加上高壽(七七二~八四六,享年七十五歲),作品數量達二千多首。他對儒、道的學說涉獵深,與詩人交遊廣,又是性情中人,下筆自然真情流露,令人心折。
譜成這首〈花非花〉的中國作曲家黃自先生(一九○四~一九三八)有非常高的國學造詣,他將白居易這首短短二十六個字的詩,譜成一首動人的藝術歌曲,將其中的聲調、音韻、詞意、曲意,結合得天衣無縫,幾乎臻於完美之境,而在演唱技巧上的要求又是那麼的自然、流暢,使唱者容易投入感情,繼而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為之深深感動。
這首堪稱為中國藝術歌曲不朽的傑作之一的小歌,全曲加上前奏也不過十小節,表面上看似乎淺白易懂,其實含意深遠;在音樂的結構上也是單純清麗,卻又耐人尋味。
全曲只由一個「動機」構成,節奏也僅僅只有 而已,沒有花俏的變化和轉折,就是這麼簡單。甚至第一句「Sol LaSol Sol Mi」和第二句「Do ReDo Do La」,也僅僅是「模進」,機械式的模進竟使得「花非│花││,霧非│霧││」有了濃濃的文藝氣質,足見作曲家不凡的功力,已達最高境界。
他使用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調式」,和聲也大量使用六四和絃,不同於西方音樂的靈魂││三和絃,因此這首曲子有著不折不扣的中國風格,而伴奏更是上乘,右手彈高音旋律同時彈和聲,左手彈低八度旋律,如此一來高低兩部形成平行八度,造成極為空靈的效果。
如果說黃自先生是二十世紀中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應該沒有人會否認,無論音樂圈人或社會人,也不論年齡老小,誰沒有哼唱過幾首黃自的歌曲││〈西風的話〉、〈玫瑰三願〉、〈踏雪尋梅〉、〈本事〉、〈天倫〉、〈四時漁家樂〉,還有合唱曲如〈旗正飄飄〉、〈熱血〉、〈長恨歌清唱劇〉……
黃自平易的曲風和神韻,與白居易適於歌詠的詩相結合,文學與音樂跨越千年的時空來對話,譜成不朽的好歌,也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但是不同於白居易的福德高壽,黃自先生在三十四歲就英年早逝了。在他短暫的一生裡,最偉大的貢獻不僅是留下無數優秀的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以他的才情與專業,卻沒有把「創作」導向象牙塔似的窄門,而是關注於一般的美育推廣。在一九三三至三五年間,他主編「中學音樂教材」,聯合了音樂學院的教授們專為中學生創作歌曲、樂理、基本練習、音樂欣賞等,扎實又嚴謹,兼顧藝術性與學習興趣。在那有如「拓荒期」的音樂教育環境裡,黃自先生鞠躬盡瘁,做了最無私的奉獻。
小啟:
五月二十三日「書畫百寶箱」靈祐禪師誤植為靈裕禪師,木樁子誤植為木椿子,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