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蘇進強 作家
新年伊始,台灣又將在十一月底進行九合一選舉,很顯然的,各政黨已展開和選舉相關的造勢、文宣、民調,以及不同形式的組織動員或初選,可以預見的是,今年必然又是熱鬧滾滾的選舉年,這是台灣民主發展的進程,但選舉是民主的形式,卻不必然完全等同民主的內涵,尢其在藍綠惡鬥方興未艾的現階段,「民主內戰」的民粹,已令台灣社會「受夠了」,證諸歷次選舉均有三成左右以不投票表達自己對過度選舉的冷漠或厭惡,而參加投票的廢票數也逐年增加,即不難理解此一「選舉災難」的困境。
在選舉年之初,重讀星雲大師以「趙無任」筆名發表的《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灣選舉系列評論》一書,令人浩嘆,台灣將何去何從?這是大師在二○一五年六月至九月間刊登在《人間福報》的系列專論,凡七十篇結集出版的專書,大師對台灣民主深刻思考,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政治人物、選民的用心,乃至對民進黨執政的期勉也躍然紙上。
事實上,自上次大選以迄於今,民進黨也如各方預料「完全執政」了,前聯合報社長張作錦甚至以〈讓民進黨執政以救台灣〉的讜論,指出「台灣的政局操在民進黨手裡,民進黨一天不執政,就不會停止鬥爭國民黨,台灣就會繼續陷於內耗」,趙無任在評論中以既幽默又些許反諷的筆觸,呼應張作錦「不如我們就讓民進黨做總統執政吧!」文中也不忘期許「希望民進黨還是回到中華民國的懷抱裡,繼承中華文化的傳統,繼續中華民國的傳承」,還說「我們也希望全民將中華民國交給民進黨,民進黨也好好的愛護中華民國……」,大師總是諄諄教誨的勸導,沒有疾言厲色,只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以迄於今,趙無任在書中所指的選舉亂象竟無日無之,依恃民粹而起的政客依然故我,曾幾何時,在野時以街頭抗爭為能事的民進黨,執政後竟與昔日的夥伴反目對立,必須面對過去藉以乘機造勢呼群保義搏取選票的民粹風潮,乃至鐵蒺藜鋼刀柵欄竟成為台北最反諷的民主風景。
選舉是民主的表現方式,卻不是民主的唯一。
民主不應只是選舉,選舉不能只是權力資源的更迭手段,如果不能讓人民的日子今天比昨天好,這樣的選舉、這樣的民主又豈是「人民作主」的內涵?不可否認,「民主台灣」的藍綠惡鬥,其實已失去民主的價值,各政黨紛紛以選舉機器自詡,為達勝選目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有之,唬爛文宣口水亂噴有之,濫開政見支票尤其常見。一旦執政,「選舉治國」便立即上身,舉凡政策預算乃至權位分配,選舉功能性的考量,也就毫不客氣的狼吞虎嚥不稍掩飾,而政治凌駕民生,甚至意識形態高於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政體制,便理所當然了。
甚而執政者對競爭的對手,乃至輿論對其執政的建言、批評,竟然以「非我族類」、「不是同志就是敵人」視之,極盡所能刻意打壓者有之,利用御用媒體攻訐者有之,以改革或「轉型正義」之名巧取豪奪者有之,這些現象難道不是民主的退步與沉淪?所謂「謙卑、謙卑、再謙卑」言猶在耳,但也如昨日冬風,早已不復聽聞了,更遑論以生民為念的慈悲思路了。
我們要問,選舉年的到來,到底是台灣人民民主惡夢的延續,還是覺醒做自己主人、檢驗朝野政黨、政客的關鍵?選民更要冷靜思辨,從上次九合一至立委、總統大選,你的生活有比過去好過些嗎?台灣社會是安定繁榮還是惶然失措?兩岸關係是和平發展還是瀕臨冷戰?台灣的未來能葬送在「選前好說,選後亂搞」的政黨、政客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