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丸山郁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橫向關係」是所有人際關係當中的最佳狀態。所謂的橫向關係,就是接納彼此差異,以對等的態度對待,而非以階級高低、地位上下形成的縱向關係。如果能與對方保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相互協調的橫向關係,最後所有的一切都能運作得比權力導向的縱向關係更為順利。
但人們在成立家庭之後,往往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如果一切都能由自己主導會比較輕鬆」的想法。以前的我就是如此。
我曾提過,焦躁是我們給予自己的訊息,它能幫助我們察覺自己真正的想法。但焦躁還有另一個目的,那就是想要「支配」對方。我們因為希望對方能照著我們的想法行動,所以才會感到焦躁。
以往在我感到焦慮不安時,也深信無論收拾也好、收納也好,「如果每個人都能照著我決定的方法做,大家一定都會很輕鬆。」甚至強迫家人接受這個想法。而且我也在不清楚對方情緒的情況下,擅自決定物品擺放的位置,甚至偷偷丟掉家人的東西。因此,常不斷引發爭執,被強迫配合的家人也必須看我的臉色過日子。在這樣的家庭裡過生活,是不可能放鬆的,而且也會讓家人間的信任關係產生裂痕。
相較之下,採取橫向關係,以彼此尊重、互相信賴為基礎進行溝通,詢問家人的意見:「我的想法是這樣。那你覺得呢?」、「我不知道你想怎麼做,所以希望你告訴我。」這樣的方式不僅清楚明瞭,也能節省時間。
我至今觀察過許多家庭,發現窗明几淨、井然有序的家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家人之間溝通順暢,也能分工合作進行整理的家庭。另一種是家中會有某位主導者(就像過去的我一樣),總是發號施令大喊:「快給我整理!」其他成員為了息事寧人,只好不情不願聽命行事的家庭;而且在高壓威權之下,家人會更不想整理,因為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觸犯了那位獨裁支配者所立下的規矩。結果家中的主導者就只能獨自努力整理,陷入孤軍奮戰的惡性循環中。
同樣都是「整理乾淨」的狀態,但前者的家庭成員建立的是橫向關係,後者則是上下關係。阿德勒勇氣整理術的目標,是要讓家人之間能夠以同理心、尊敬與信賴的態度對話,也就是建立「橫向關係」的家庭。
譬如,我家在剛開始將阿德勒心理學融入整理當中時,就經常全家一起圍著餐桌,討論大家想把屋子變成什麼樣子。結果發現,四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與期待。老公因為老家很擠,所以希望住在「寬敞的家」;大女兒偏愛日本風,所以想要有「和風」的氛圍;小女兒喜歡粉紅色或公主風的「可愛」空間;我則偏愛「能夠迅速完成家事的機能性住家」。
於是,我們透過「橫向關係」彼此磨合,互相討論該怎麼做,最後再決定各自負責的部分,而這也成為每個成員各自的責任。
小女兒喜歡可愛風,所以負責將在幼稚園製作的彩色溶液、勞作等她覺得可愛的物品,依序排列陳設;大女兒則負責擺放苔玉球、暖爐桌,或其他與和風主題相關的季節性擺飾。老公因為想要寬敞的空間,所以負責收拾家人會隨手扔在地板上的包包、衣服,好讓地面零雜物空出更大的位置;至於認為「做家事的機能性最重要」的我,則是能依照自己使用的方便性,整理廚房與盥洗室等地方。
這麼做之後,就遠比過去採取上下關係,只有我一個人努力整理的時候輕鬆多了。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抱持著「我能夠為家人的幸福做些什麼?」的想法採取行動,所以家裡的每一份子都能愉快地做出貢獻,也會更具有向心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擺脫焦慮,別再責怪自己,也不牽怒家人,讓空間與人生都變美好的整理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