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如何提高資源回收的價值?新竹縣環保局五年前號召成立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與企業、民間合力推動低碳綠色經濟,試圖提升廢棄物價值,為資源循環找尋新出路。
環保署統計,去年約回收二十點一萬公噸玻璃瓶,但產生大量褐色及綠色玻璃容器易遭隨意棄置,新竹縣環保局與在地玻璃文創工藝產業合作,將最不受回收業者青睞的廢玻璃變成黃金。
「廢棄玻璃的處理成本高,甚至比買新料貴」,文創業者邱大展決定以玻璃的特性為主創作,可以避免高溫鑄造的加工費用,直接使用回收玻璃來製作,他不但將廢電視面板玻璃搖身製成台灣造型紙鎮,對園藝造景有濃厚興趣的他,近年更把有色玻璃製成玻璃砂土,並以玻璃細砂開發出假山、花盆等作品。
邱大展表示,玻璃結構為多孔性、通透性佳,具有調節水分的功能,這個「會呼吸的花盆」令人耳目一新,「只要能做出更有價值的回收玻璃,未來回收量就會增加」。
此外,全台每天至少產生三百五十萬片的廢棄尿布,竹縣環保局與中華大學、台灣新竹綠色產業聯盟及業者合作,將尿布分解成絨毛纖維、聚丙烯酸鹽、聚乙稀,轉為具市場價值工業原物料,讓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更有效。
團隊指出,竹縣每月產生一百萬片、共三百噸廢尿布,焚化爐處理費用每月六十六萬元,透過回收處理應用,可獲利六十二萬,每年可產出七萬五千噸再生紙漿,環保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