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榮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因果。
去年三月,假如沒有妻對我說「重拾筆耕」的部分拼湊之作,直指取材「老掉牙」、認知「炒冷飯」,自己這些「倒退魯」成品,若貿然推出,勢必被師友同輩笑掉大牙。如今想來,真是捏一把冷汗。
假如沒有妻「互相嗆聲求進步」,自己不會打掉重練,刮垢磨光,激發新能量,對舊題材提出不一樣的視角,對舊情節安排不一樣的結局,揮別「自我感覺良好」的幽谷。
假如沒有妻一再耳提面命:「心中要有讀者,要對文字負責。」自己將停留在「我手寫我口」的遊戲筆墨,忘了寫作要「開筆有益,掩篇有味」,調整寫作態度與方向,向「真、善、美、慧」的角落前進。
假如沒有妻一語驚醒:「親身的、身邊的,可以寫。」自己勢必捨近求遠,只注意天邊的彩霞,而忘了腳下的玫瑰;「滿目河山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眼前人才有溫度,當下事更有意義。有真正「I see」,才有真正「愛惜」。
假如沒有妻鼎力支援,在書空白頁加上插圖、書影、相關照片,這本書不會更有「看頭」,不會圖文輝映,更顯美編趣味,召喚瀏覽。
面對新書《南山青松—張春榮極短篇》,如果沒有這番波折,沒有妻直諒多聞,大概「南山」仍在遠遠的天邊,「青松」仍在白雲深處,不會標幟出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