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豎琴教父」李武男,長達四十年歲月為推廣台灣豎琴教育而打拚。圖/王昭月
【本報高雄訊】台灣「豎琴教父」李武男,幼年貧寒,為了拜師學小提琴,他一天存一塊錢學費,後來被豎琴空靈樂音所迷,瘋狂投入研究,之後成為台灣首位豎琴製造者及豎琴教育推廣者,國內九成豎琴師資都出自他的門下。他為豎琴教育奮鬥四十年,卻因健康因素,一生志業被迫畫下「休止符」,還懷抱許多未竟夢想的他不禁感嘆,「痛苦又不捨」。
李武男的音樂路,其實就是篇勵志文。出身高雄農家的他,僅有小學學歷,看到救國團的小提琴廣告而燃起音樂夢想,小六時他每天存一塊錢當學費,足足存了一年才能學琴。
小學畢業後無法升學,他到米店送米攢錢學琴,直至退伍後才有能力拜師,精進琴藝,後來他在高雄成立弦樂團,並四處教學、演奏,成為台灣早期的小提琴教師。
酷愛音樂的他,一九七四年隨樂器公會赴日考察,首次聽到豎琴獨奏,完全被擄獲,回台後,他瘋狂研究豎琴,甚至把買房子、跟會的錢,拿去買一架比透天厝還昂貴的豎琴,從此投入豎琴世界。
三十三歲時,他決定與妹婿合作自製豎琴,花了十年才產出第一架豎琴,接著成立全台唯一的豎琴工廠量產。兩個兒子李哲藝及李哲音,從小受他調教,都成為豎琴好手;李哲藝曾獲金曲獎最佳作曲人,去年自組灣生樂團,豎琴是不可或缺的表演要角。
李武男的豎琴工廠坐落高雄大社區,占地二百四十坪,極盛時期銷售全球二十多國,是少數台灣揚名全球的產業。
不僅如此,他還帶著師傅不斷研發,除了三十六弦的標準款豎琴,開發出與中國樂器相仿的五音階豎琴,甚至增弦、減弦,製作出適合不同演奏場合的豎琴模組,有些琴款還能收起底腳,方便攜帶。「音色優美、平價及多樣化」是他攻占全球豎琴市場的利基。
病痛拖磨
工廠恐熄燈
不過九年前他開始洗腎,一生打拚的產業面臨考驗,妻小為維護他的健康,勸他收手,可是他仍撐了近十年。
現年七十多歲的他,每周洗腎三次,平日多靠輪椅代步,健康問題已讓他無法在豎琴志業上縱情發揮,加上豎琴工廠租約將於今年二月到期,可能面臨停擺,很多人大嘆可惜,但既成事實又不得不接受。如今廠房能搬到哪裡還是未知數,他感嘆,「我的時間都浪費在洗腎上,實在無奈,若能有特效藥,我也許能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歲月不饒人啊,被病痛拖磨,十分不甘心。」李武男說,建造台灣第一座豎琴博物館是他的心願,沒有財力及地點等於免談,只有隨緣。儘管如此,他仍抱著希望,「如果有人能夠促成,我絕不願放過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