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當民眾遇到醫療糾紛時,要如何自保?醫改會建議,民眾第一步應保全全本病歷、諮詢醫療第二意見、尋求院方溝通說明,並至衛生局申請多元雙向試辦計畫,避免申訴或調處時,只訴諸悲傷卻沒準備好證據與訴求。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發生醫糾時病家想獲得的只有「真相」,但現行台灣缺乏避免走入訴訟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無法事先關懷病家、提供醫療團隊替病家解讀病歷等。
衛福部雖然於今年推動「多元雙向醫療爭議處理機制試辦計畫」,但卻僅有十三個縣市參加,高居全台醫糾案件量逾半的台北市竟未加入,病家為獲得真相、為了有專業團隊解讀病歷,仍然會採取訴訟,無法避免濫訴。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目前也提供三重協助機制,第一是若是在醫院內發生醫療事故,醫院組成的關懷小組,將會立即協助溝通說明,以釐清事實,若是民眾不滿意溝通內容,各地衛生局皆設有調處機制,由地方衛生局設置的醫審會協助調處,也有提供第三意見的機制,協助民眾及家屬釐清真相;此時民眾仍舊沒辦法接受,則可以進入民事訴訟的程序,法院受理後,由中央組成的醫審會介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