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兄糞便腸道菌 救弟一命

 |2017.12.29
1577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哥哥的糞便,竟拯救重症弟弟一命。林口長庚最近完成國內第一例兒童「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個案,五歲男童誤食強鹼,導致食道嚴重灼傷、胃部損傷,且感染抗藥性極高的「困梭菌」,血便、腹部腫脹,再移植哥哥新鮮糞便所純化過的腸道菌叢,成功治癒。

大便成為救人的先進醫療途徑,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教授邱政洵表示,這是台灣第一例以精準醫學方式導引腸道菌叢移植。未來更可以運用在過度肥胖、代謝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抗藥性細菌感染等領域。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指出,該名男童因為誤食冰箱裡的強鹼液體,以致食道灼傷、胃部受傷,緊急被送至急診,住院治療;不料血液感染引發敗血症,又疑似感染黴菌,經過搶救才順利出院。

抗生素讓好菌不見

出院後,男童又因腹部脹痛、血便、腹瀉,再度住院,確定感染困梭菌,導致腸道發炎,且合併毒性巨結腸症。投以萬古黴素等傳統抗生素,仍治療無效。

陳建彰解釋,該名男童在治療之前敗血症及腸胃受創時,持續接受大量抗生素,以致改變腸道菌叢,好菌幾乎不見了,不幸感染困梭菌,病菌釋放毒素,更是對好菌「趕盡殺絕」。

在傳統抗生素治療無效後,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就成了值得考慮的治療選擇。家屬了解後,同意讓小兒子接受這項全新的治療,糞便捐贈者為十一歲的哥哥,提供三十公克新鮮糞便。

經過特殊處理,製成腸道菌叢混合物,經由大腸鏡灌入男童的大腸、直腸等部位,等同將健康哥哥的腸道菌叢移植至弟弟的腸道系統。

研究團隊基因檢測顯示,哥哥的腸道菌叢除了擁有四種主要好菌,且菌叢多樣性良好。糞便移植隔天,病童腹部腫脹明顯獲得改善,腹瀉頻率減少,食欲變好。移植二周後,病童腸道菌叢幾乎恢復到正常菌相,連續三次糞便追蹤檢查,均找不到困梭菌,成功治癒。

菌叢移植醫界新星

糞便腸道菌叢移植已經成為全球醫界研究重點,衛福部前部長、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建議,政府應該盡速擬定相關規範,首先幫這項移植釐清定位,屬於新藥、生物製劑或是新技術,並制訂操作平台標準,未來成立「糞便庫」。

林奏延指出,人體微生物相(糞便腸道菌叢移植)正處於起步階段,我國有機會站在這一波浪頭上,呼籲政府將它視為重要基礎研究,提高至國家戰略目標。

林奏延說,美國已將頑固性或再發性困梭菌列為糞便微生物相移植的適應症,這部分國衛院可以擔任平台,邀請感染症及消化學等兩大醫學會一起參與合作,整合出一套可行的規則,作移植案例的登錄,並執行術前及術後的基因檢測。如果能夠培養超級好菌,未來將可跨足生技產業。

保持腸道菌叢健康

小 祕 訣

1. 多吃新鮮蔬果、自然食物

2. 少吃高油、高熱量的精緻加工食物

3. 多喝水

4. 減少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5. 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腸胃蠕動

資料來源/陳建彰

整理/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