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屏東縣塔樓國小去年起由學校老師針對社區文化與產業規畫十二項課程,並由老師和社區家長共同擔任老師,從養牛到養鱉,從產業到文化,都有專人指導;塔樓國小的「社區有教室」經驗,讓學童更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區。
校長林明泉表示,以往鄉土課程過於瑣碎,學生只學到文化皮毛,為了讓學生有系統地學習在地知識,在屏東教育大學助理教授王蘭與屏科大副教授黃申在等人指導下,學校自去年起由老師共同設計十二項課程,利用每周四堂的彈性課程,指導學生把社區當教室,也因為如此,社區家長個個都成為活教材。
林明泉說,塔樓社區有不少人從事養牛、養蝦、養豬、養鱉等農漁牧業,這些產業是坊間教科書編不出來的,且「連老師也說不贏真正從事的家長」,於是在學校老師與家長分工下,一年下來,學童果然對自己的社區了解不少。
例如學校附近的「牛爸爸」林仲虎,養了一百六十多頭乳牛,學校經常帶學生前往上課;一進到養牛場,學生絲毫不陌生就餵起牛來,甚至還體驗過擠乳的樂趣,連乳牛心情差,學生也能夠感覺。
學童們表示,在「牛爸爸」的指導之下,「乳牛就好像從課本走出來一樣,一點也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