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國外麥當勞已開始使用完全生物可分解且可堆肥的刀叉用品;二○○○年雪梨奧運會,也全面採用「完全生物可分解材料」製品,包括餐盤、紙杯、杯蓋、吸管、刀叉餐具、垃圾袋、廚餘袋等製品。在歐洲,已有數百萬人每天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袋來收集有機物和庭院廢棄物。
日本大阪市政府也已先行推廣使用生物可分解的玉米澱粉垃圾袋取代傳統垃圾袋。另外,日本近來利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將肥料包覆其中,由於可藉以控制肥料釋出時間,不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同時也減少過去肥料可能對河川所造成的氮、磷污染。
價格、成本高 發展瓶頸
由於環保意識的高漲,國際上已不斷出現限制及反對使用塑膠的浪潮,包括美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瑞士、義大利、日本等國皆對塑膠製品採取管制措施,包括課稅、部分塑膠材質禁用或回收率的強制要求等。
塑膠製品業者表示,綠色塑膠在國內的發展瓶頸在於價格太高,約為傳統塑膠的四至五倍,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是由於無法量產。業者表示,可分解塑膠的發展仍有潛力,加上立法院預算委員會已通過一項對環保署預算的決議案,案中對多項「一次性使用即丟棄」的塑膠製品,達成禁用的共識,一但政府開始針對免洗餐具採分階段、分範圍限制使用後,就將對市場產生明顯的刺激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