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接力用生命護鶴

 |2017.12.24
999觀看次
字級
徐家第三代養鶴人徐卓。圖/新華社
徐秀娟與溼地中的鶴合影。圖/新華社
徐建峰(右)在扎龍工作情景。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記得金山小白鶴嗎?牠曾是台灣最美的風景,而在大陸更有一家三代守護鶴群的悲壯故事。

黑龍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以棲居繁衍丹頂鶴聞名於世。據記載,一九七五年建區之初,丹頂鶴總數僅約一百四十隻,當地有位漁民徐鐵林,曾經多次遇到受傷的丹頂鶴,救回家養好傷又放飛,後來參與了管護工作。

而徐家長女徐秀娟,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火炕上孵鶴,她呵護的鶴,每年都會飛往江蘇鹽城過冬。

一九八六年五月,徐秀娟接到鹽城邀請,共同創建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徐秀娟二話不說,帶著三顆丹頂鶴蛋就出發了。當時,丹頂鶴人工孵化還在初始階段,即使在親鶴的羽翼下,溫度稍有變化,也會胎死殼中。而徐秀娟竟實現了世界首次在越冬地人工孵化丹頂鶴成功紀錄。

但是,就在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五日,又有幼鳥飛走未歸。徐秀娟一整天都在蘆葦湯中尋找,心力交瘁。第二天一早,徐秀娟表示聽到了「寶貝」的鳴叫,顧不得吃飯就又出門了。不想從此永別,她因疲勞過度,淹沒在沼澤裡。當時,年僅二十三歲,被追認為大陸環保戰線第一位烈士。

徐鐵林夫婦忘不掉徐秀娟,更放不下這群鶴。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徐建峰,小名「峰兒」。當時在齊齊哈爾市的大型國企工作。

一九九七年,經父母反覆勸說,他辭職回到扎龍,接過了接力棒,一做就是十八年。徐建峰擔任孵化中心主任時,養鶴比養孩子還用心;鶴病了,治不好還不敢回家。

有一次,突發暴風雷電,驚飛了幾隻幼鶴。徐建峰立刻追出去,拚了命把鶴搶救回來。姐姐徐秀娟走了以後,周圍的人發現這個東北漢子變得沉默寡言,不時會拿出自己的工作證,出神地看上一會兒。

然而,不幸再次降臨。

姐弟成環保烈士

二○一四年四月,又是丹頂鶴繁育孵化的關鍵期,徐建峰發現溼地核心區內有個鶴巢,小鶴馬上就要破殼,但那個春天異常乾燥,附近時有野火。「可別把鶴巢給燒了」,徐建峰扔下一句話,隻身前往看護。四月十八日,他向單位請假,說可能趕不回來開會,可誰也沒想到,第二天,徐建峰因摩托車失控,一頭栽進了沼澤,在徐秀娟犧牲二十七年後,為鶴群獻出生命,年僅四十七歲。

徐建峰的女兒徐卓,翻看父親留下的日記發現,他每天都點滴記錄著工作,為哪隻鶴打掃了圈舍,給哪一群鶴做了防疫……「我一定把它續寫下去,這樣我們就仍然相守」,徐卓說。

愛,就是這樣一種不可抗拒的召喚。

徐秀娟當年在一張照片背後寫道:「我願意為我所熱愛的事業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如今,從弟弟的血液裡,流淌到姪女身上。

姪女堅決承父志

徐卓說:「鶴是充滿靈性的動物,牠們有情感。」工作人員野外作業時,常遇鶴從天而降,「撲嗒」一聲落在身前。牠們知道,那是牠們的老朋友,以特有的方式致意。

扎龍人說,丹頂鶴一身傲骨、一生忠貞,只要結為伴侶就會一生相守。如果伴侶受傷無法南飛,那麼另一隻一定會選擇留下,哪怕是面對風雪、面對死亡。

護鶴人的情感又何嘗不是如此?

徐建峰犧牲的那一年,徐卓正在東北農業大學學園藝。這位平時的乖乖女堅決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轉學到姑姑曾就讀的東北林業大學,學習野生動物保護。去年八月,她告別哈爾濱,毅然回到了扎龍,再次接過了接力棒。

「我的姑姑、父親,儘管生命像流星一樣畫過夜空,但我想他們是幸福的,只是把無盡的思念,留給了我們……」每當殘雪消融,每當丹頂鶴「呦呦」鳴叫著飛過村莊,他們知道,娟子、峰兒,又回來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