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學生號召十三所大學學生會舉行跨校記者會,要求廢除英檢畢業門檻。學生主張學校應重視英語實務教學,取消形同外包檢定方式作為畢業認定資格。
國內大學多設有英檢畢業門檻,源自早期教育部競爭型計畫補助經費指標,近年雖已刪除「英語畢業門檻」該項指標,但多數學校未取消或調整作法,教育部也消極尊重各大學自治,造成目前一國好幾制教育亂象。
許多大學倒果為因,以校外檢測單位證書先篩畢業資格,若未過標準者,才參加學校辦理的補救教學或英語課程。此舉無疑是強迫學生得向民間機構繳交費用,才能取得學校畢業門票。
台大和交大的做法就比較彈性,要求學生需修畢「英語進階課程」,但若通過全民英檢或托益校訂標準者,可申請免修。
學校應秉持教育立場,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宗旨,進而加強語言能力,相關配套機制也不可少,才是邁向國際化提升競爭力的正確觀念。若便宜行事,搭營利企業順風車,綁架教育樹人神聖志業,助長考試引導教學歪風,實為可悲。
筆者認同,大學生要有一定程度外語能力,對畢業後求職或繼續升學都有幫助。但學校應思考的是,改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能達到「學以致用、產學接軌、帶得走的能力」目標,那比「用金錢換張檢定認證、會死背考試不會溝通運用」更重要。
郎英(台中市/文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