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市的西北大學,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規畫「二三五一一工程」的學習計畫,所謂「二三五一一工程」,即是要求進入該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在「入學後兩年之內,背誦三百篇詩文,完成五十篇習作,寫一手好字,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這樣的要求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設計出來的,對於絕大多數非這個專業的學生,是不能用統一標準來期待的。但是,只要本身是以漢語為母語的本科畢業生,在自我要求的練習之下,讓自己在一、兩年之內加強訓練中文能力,達到「寫一手好字,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應該是不分學科類別與院系的知識分子,都應該具備的素養。
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中文口語表達要能夠應用得流利得體,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至於「寫一手好字」這一項能力,在這個「高科技時代」裡,文字方面的溝通傳遞都已經電子化、數位化的時代,到底還有什麼價值?說得直白,練習「寫一手好字」到底是不是有實質的用處呢?
青年的發展總是有無窮的可能性,因為在迢迢的未來路途上,每個人的機遇都有無限的可能,所以,「對生涯有沒有顯著用處」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是能夠一概而論的。然而,如果聚焦在是否有「實質」的用處,答案則是肯定的。
筆者從事教職多年來,將練字作為學生的日常定課之一,要求學生在練字的過程中,培養心力的靜定與方正,同時能輕鬆寫得出字體架構端整的硬筆字,多年下來,讓筆者感到驚喜的成效是,當時練字時認真用心的孩子,在畢業進入職場後,有許多人都很容易受到長輩的賞識,當然這不能只歸結於字寫得好這個單一原因,但,在練習將字寫得端正的過程中,心思的細密、謹慎,會融入成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中,自然呈現的習慣,這對生涯與人生發展,絕對是有助益的。
至於練習寫成一手好字的具體方法,《曾國藩家訓》在「寫字之法」中有很精鍊而明確的教法:「大抵寫字只有用筆與結體兩端,小兒寫影本,肯用心者,不過數月,必與其摹本字相肖。每日摹帖,或百字,或兩百字,不過數月,間架與古人相肖而不自覺。隨爾自擇一家,但不可見異思遷爾。」
言悅立(大陸/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