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馬祖沒有診所,也沒有心導管室、磁振造影(MRI),重症病患只能外送,就連藥品項目也少,連江縣立醫院院長張志華說,「有位乳癌病人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我們就專案採購。」
「大家看藍眼淚,我們掉眼淚!」北竿鄉衛生所主任陳行鑫一語道盡離島醫者辛勞,當對外交通中斷、軍醫縮編、醫療替代役退場之際,全賴在地醫護守住垂危病患的生命線。
整個馬祖四鄉五島一萬多人,南竿、北竿有機場和碼頭,海空交通互補,東莒、西莒、東引全賴客輪,一旦機場關場、客輪停航或故障,聯外交通全斷。陳行鑫說,這是馬祖島居的日常。
陳行鑫是第一名公費培訓外科醫師的馬祖子弟,他說:「當年在馬祖連盲腸炎病人都沒有人能開刀」,他白天門診、晚上急診輪班一把抓,結果從外科醫師自動變成全科醫師。
連江縣立醫院院長張志華表示,每當碰到重症病患要由直升機後送到三軍總醫院和台北榮總民醫院,可是天候不佳時,緊急運送還是停擺。「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穩住病情。」謝春福和陳行鑫說。
另外,馬祖民眾的平均餘命八十七歲,堪稱長壽島,要照顧愈來愈老的地方父老,謝春福說,長期照顧需要人力,「有的衛生所真的找不出護理人手。」
陳行鑫也指出,離島衛生所編制的人力少,除了醫療、公共衛生業務、食藥安全、長期照顧,還有大大小小的考核評鑑書面作業,或許中央政府要思考簡化行政,讓有限的離島醫療人力不要被文書工作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