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著媽媽的手走自己的路 圖/荳卡桑
讓我們一起看雲去 圖/荳卡桑
文/荳卡桑
那天中午,我將孩子留在早餐店,頭也沒回地離開,走遠之後,忍不住從一輛停在店門口的雞蛋貨車旁偷看,荳荳正和另外兩位托嬰的小玩伴咬著吐司。這是我第一次將孩子託付給保母。
回家路上,腦海浮現她發現媽媽不見了哭泣的臉,感到心疼和內疚。「那就趕緊忙完,快去快回吧。」我對自己說。
那是從荳荳三四個月大就看著她到如今一歲兩個月的保母姐姐,大概因此不覺得陌生,她說荳荳是她帶過適應力最好的小孩。從保母口中聽到荳荳和其他小孩的互動,以及平日我並不特別留意的習性,覺得孩子長大了許多。
然而,緊湊的生活並不是孩子本能的節奏,我也感受到孩子愈來愈能清楚表達的依附,像是「媽媽陪我玩」、「媽媽妳在幹嘛」……這樣學著講話,終日像隻跟屁蟲在屋子裡走來走去,時而拉拉推車嘟囔著要出去玩。
好吧!媽媽帶妳去喝下午茶,陪媽媽回娘家找媽媽……似乎補償心態放大了疏於陪伴的不捨,於是荳荳有了捷運和高鐵的初體驗,而她的淡定表現,也成為我們一丁兩口長途輕旅行計畫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