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趙 怡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距二○一八年地方選舉還有將近一年,但濃濃的煙消味已布滿全台。由於本屆選舉等同二○二○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影響重大,藍綠陣營都不敢等閒視之;另外,選舉結果也可算是蔡英文總統第一個任期的期中考,大致反映民進黨二度執政的成績。因此,政府各部門紛紛上緊發條,力求在內政、經貿、社福及轉型改革等政策上能取得社會共識並順利推行,務使在選前能拉抬蔡總統和賴閣揆快速下滑的施政滿意度;至於在地方選區,現任縣市首長更卯足全勁推動各項城鄉建設以尋求連任,非現任的候選人也摩拳擦掌,審度情勢,準備攻城掠地,斬將奪旗。
這段期間裡,政黨與參選人最關心的事,不外乎民調支持度和媒體曝光率。的確,選民的態度與傾向必須透過民調才能看出端倪,且民調支持愈高的人愈容易爭取游離選民的青睞而拔得頭籌,也因此故,民調上的表現遂成為各政黨提名候選人的主要依據之一。不過事實證明,並非每次民調數據都能預測實際得票的多寡,原因在於執行單位的取樣和調查方法未必合於科學標準,甚至還會摻入操作者的主觀意願而發生偏差,誤導選戰走向。以二○○○年總統大選為例,陳水扁的勝出和選前連、宋陣營各自所做的選情調查大相逕庭;再看二○一六年台北市長選戰,國民黨黨內初選的民調支持率與選舉結果相差了十萬八千里!即使西方國家的重要選舉,也常出現令民調專家跌破眼鏡的意外結局。何況,台灣民意如流水,此刻候選人領先或落後與否,或能當作參考,絕非最終勝負的唯一指標。
談到傳播媒體,當然是重要的造勢工具,每位參選者都熱切期盼媒體「關愛的眼神」,以搶到在版面或螢幕上亮相的機會。尤其在現階段,無論是擴大個人知名度與公眾印象,或是取得政黨初選的提名資格,媒體都具有推波助瀾之力。惟近年來傳統媒體受到政商勢力滲透,公信力不如以往,若處理不慎反易造成負面效果;倒是近年來新興媒體大幅侵蝕傳統市場,政治人物熱衷於爭取網路世界裡的年輕世代,乃競相以青春、活力、創新的模樣自我包裝,以贏得認同。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研究尚未出現可信數據,足以證實社交網路的粉絲數量一定能換算成等比例的選票。檢視近期的案例,台北市長柯文哲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都曾巧於運作網路動員而在選戰中得利,但若考量特殊時空因素及其他主客觀條件,成功的先例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
遺憾的是,參選人為了博取民調佳績與媒體觸及,往往挖空心思,各逞其謀,採行浮誇、矯飾的公關技巧冀圖招引公眾的注意力,其中許多僅限於選前宣傳之用的善言懿行或政治承諾,到了選戰結束之後,可能盡皆拋諸雲霄之外,有如「船過水無痕」一般。最無辜的當屬廣大的選民,經歷這一幕幕真假難辨的「選舉大戲」,早已被折磨得頭暈目眩,以致麻木不仁了。
在西方民主選舉中,選民特別注重候選人過去的政績和私德,也就是能經得起長期考驗的個人形象,而非在選前臨時抱佛腳的虛假言行。台灣的民主政治若想有步上正軌的一日,選舉參與者應率先秉持忠勤誠懇、表裡如一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從事長期耕耘,而社會大眾也必須睜大眼睛擇優而選,不可昧於譁眾取寵或巧言令色的政客嘴臉,以致汙衊了手中那張神聖的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