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修】各歸其所

文/陳彥宏 |2017.11.28
1935觀看次
字級

文/陳彥宏

是政論和談話性節目看多了嗎?一日大夥兒閒聊,也談時事、也議天下,評長論短,彼人造惡、此人積德,那人行不義定遭報應、這人廣施福必享善果等等,好不熱鬧。

突然一人問我為什麼光是在那兒點頭、喝茶、吃點心,看法到底若何?總得表示意見貢獻一下吧!我很認真又像很有禪風的回了一句「各歸其所」!朋友們笑稱我可以去當發言人了,講了等於沒講!

我難得講得那麼誠懇認真,「各歸其所」這四個字講得我自己都覺得我那一剎那怎麼突然有一點智慧,我怎麼會什麼都沒講呢?

《慈悲三昧水懺》所云的「現報、生報、後報」,我怎麼會知道這些人在過去無量生中以及此生作善作惡,到底是什麼時候會得果報呢?《金剛經》講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我又怎麼知道這些人在過去無量生中,以及此生及未來又將怎麼作為呢?

就像英國哲學家Julian Baggini的《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書名一樣,我自己都搞不清楚我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了,我哪裡知道別人呢?我唯一篤信的是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之說。

不然像我這種和「觀德莫觀失」相去十萬八千的觀「失」莫觀「得」的人,一天到晚想著,為什麼這一世,老是感覺自己總是在當衰尾道人,這樣的我要怎麼過活呢?

在梁武帝問達摩和尚的有關「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卻「實無功德」的公案,六祖惠能大師說:「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在《聖經》路加福音中,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人,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大家的心也像武帝一樣「邪」了嗎?還是像那法利賽人自傲著自己的修福、自己的義,而不像那稅吏能內心謙下的厭惡,並懺悔自己的罪,並懇求神的恩慈與憐憫?

說誠實言,別人會怎樣我不知道,朋友們會怎樣我也不知道;我的過去無量生,我早也沒印象了,我的此生,接下來會怎樣我也不知道。既然都不知道了,又要我如何當作好像我知道一般來做評論?

或許,唯一能做的還是點頭、喝茶、吃點心聽聽大家講話,然後就各歸其所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