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寒袖作家
執筆:路寒袖作家
在台灣歌謠史上,毫無疑問的,姚讚福是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姓。
姚讚福出生於一九○八年的台中牛罵頭(清水),一九六七年病逝於台北馬偕醫院,雖然他一生輾轉漂泊,但一九五一年就舉家從台北松山搬回台中定居,只他一人北上謀生賺錢養家活口,他應是「血統純正」的台中流行音樂作家。今年正逢姚讚福逝世五十周年,台中市文化局特地為他辦了兩場小型演唱會,席間安排深度導聆,也邀請他的子女前來參加。其實早在去年,台中市文化局就已敦請林良哲先生為姚讚福立傳,書名《悲戀之歌》;林良哲身分多重,除了是位資深記者外,同時是文史工作者,鑽研台灣歌謠有成,也參與歌詞創作。
我從小就聽姚讚福的歌卻不自知,那是他寫於一九三六年的〈心酸酸〉,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認為它是台灣民謠。在那個戒嚴、本土文化受壓抑,甚至被扭曲的年代,印象中,演唱會、音樂會所選的曲目不是華語歌曲,就是西洋歌曲,偶爾才會點綴一兩首台語歌曲,但幾乎不脫〈望春風〉、〈雨夜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這幾首,有趣的是這些歌曲都會被冠上「台灣民謠」的身分。其實它們是「歌謠」,而不是「民謠」,前者有明確的作詞、作曲者姓名,後者剛好相反,而且不成於一人,也不只成於一地,更不會僅成於一時,猶如《詩經》的國風。
小時候對〈心酸酸〉的印象,因社會氛圍與相關資訊貧乏,再加上〈心酸酸〉那濃濃的歌仔調曲風,以及那時代尚欠著作權觀念,故少有人去探究作者是誰,大家總以為〈心酸酸〉就是一首民謠。而姚讚福的另一首名作〈悲戀的酒杯〉,我是國中時期才聽聞的,但當時聽到的是華語流行歌〈苦酒滿杯〉,由知名作詞家慎芝填詞,一九六六年四海唱片找歌手謝雷演唱,並作為他的唱片主打歌,沒想到大為轟動,謝雷也因此曲成名。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這首國中時喜歡哼唱的歌,它的本尊叫〈悲戀的酒杯〉,而且是台語的。
〈心酸酸〉與〈悲戀的酒杯〉都是姚讚福一九三六年的作品,作詞者同為陳達儒,兩首曲風俱感悲悽哀怨,被稱作是「新式哭調仔」,日治時期知名的台語流行歌作詞家,並擔任過多家唱片公司文藝部長的陳君玉就說:「無疑他(姚讚福)這一哭,竟哭得滿城風雨,全省到處哭著〈心酸酸〉呢。」這兩首歌不僅讓姚讚福嘗到暢銷的甜果,也奠定了他在台灣歌謠史的地位。〈心酸酸〉在當時大賣了八萬片,是日治時期台語流行歌銷售量第一名的唱片,也是第一張外銷到東南亞的台語流行歌唱片,至今新加坡民間流行的歌台文化仍常可聽到歌手演唱這首歌。
姚讚福原可在獲得市場認同下,好好發揮音樂的才華,奈何天不從人願,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事影響,日本對殖民地的政策逐漸緊縮嚴苛,台語流行音樂的創作環境丕變,任何跟本土文化相關者皆受壓抑,姚讚福頓失舞台,為求生活先後流離於香港當通譯,到瑞芳台陽煤礦當監工兼會計,也曾背著手風琴在基隆一帶的舞廳、酒家走唱,由於經濟拮据,又育有八個孩子,日子根本難以為繼,不得已只好將排行中間的四名子女送去孤兒院。
姚讚福最令人唏噓的故事是,因要推銷自己的歌,又為了節省交通費,所以常常從台中騎腳踏車北上,穿梭在各唱片公司兜售,但他的身體孱弱,罹患糖尿病與氣喘,他人生的最後旅途就是在孤獨的喘息中黯然結束。姚讚福的佳作除了上述兩曲之外,最少還有〈我的青春〉、〈窗邊小曲〉(後來都被改為〈窗邊雨〉)、〈黃昏城〉、〈送君曲〉、〈青春嘆〉、〈日落西山〉等,一併誌之,以紀念這位悲愴的創作靈魂。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