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藏經洞不藏經 紀念洪辨和尚

 |2007.05.24
685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大陸電視劇「大敦煌」正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劇中有包括曹氏家族為防止西夏李元昊奪經,而鑿洞藏經的故事情節,但根據專家考證,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原本並非用於藏經,而是用於紀念洪辨和尚。

「藏經洞」是莫高窟第十七窟的俗稱,位於第十六窟甬道北側壁內,是附屬於十六窟的一個小洞。在一九○○年道士王圓籙偶然發現藏經洞前,位於甬道壁內的窟門繪有壁畫,十分隱蔽。第十七窟身為正方形,邊長三公尺,四面牆高二點五公尺,窟頂為覆鬥形,最高處離地約三公尺。洞內西壁南端有一龕,內嵌一座高一點五公尺、寬零點七公尺的石碑,俗稱「洪辨碑」。迎著洞門緊靠北壁的地上築有一個低壇,壇上原端坐一尊彩色僧人塑像,塑像背後的北壁上還有壁畫。

考古學家考證,這尊被移至別處的塑像就是洪辨和尚塑像。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永增說:「第十七窟內洪辨和尚的塑像非常重要。塑像連眼角魚尾紋都栩栩如生,這與一般看到的三寶像不一樣,因為它是洪辨法師往生後,弟子們依其生前模樣塑造的真人像。」

敦煌學家們根據第十七窟內壁畫內容和石窟形式判斷,認為第十七窟內的低壇,就是洪辨和尚坐禪的禪床,室內塑像即洪辨本人,因此十七窟實際上是洪辨法師的影窟,相當於世俗的宗廟和祠堂。意極藏經洞造窟之初並非意在藏經,而是為了紀念洪辨和尚。

敦煌歷史專家張仲說,洪辨俗姓吳,即敦煌人俗稱的「吳和尚」。史料記載,唐朝大中二年(西元八四八年),敦煌富紳張議潮聚結漢、回紇、溫未、龍、羌、吐谷渾等各族受盡吐蕃欺凌的民眾,趁吐蕃內亂,一舉收復瓜、沙二州。後張議潮歸順唐王朝,受封為節度使,而洪辨和尚也因功受到朝廷冊封,成為「河西都僧統」。

劉永增說,張議潮收復瓜、沙二州後,因周邊都有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要與唐王朝取得連繫不易。由於這些少數民族當時大都信佛,唯有僧侶出入不受阻攔,於是張議潮命人將瓜、沙等州人口、地圖等重要訊息製成臘表藏於手杖中,由僧侶們分十幾路前往長安。洪辨法師的弟子悟真歷盡艱辛,最後終於與唐王朝取得連繫,張議潮與洪辨法師也因此獲得冊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