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台灣文學故事1992】 台灣後殖民事件簿

文/蔡林縉 |2017.11.13
6395觀看次
字級

文/蔡林縉

後殖民理論在台灣的引介自始便以論戰的形式揭幕。這年,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邱貴芬發表的一文成為引爆關鍵。

一九九二年,台灣文學故事不光只是故事了。一場名為「後殖民」的學術論辯,將以某種後設的姿態攪動台灣文學與知識生產的水面。

後殖民理論在台灣的引介自始便以論戰的形式揭幕。這年,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邱貴芬發表的〈「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一文成為引爆關鍵。邱精闢地解析王禎和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中「語言雜燴」的現象,其實是台灣數百年來「被殖民歷史的縮影」,反映了歷史遞變中所形構的「跨文化特質」,而交織著日語、英語、福佬話、客語和國語等多語言的書寫樣態,更是一種抵制殖民強勢文化的策略。

邱的論點招致同為外文背景的廖朝陽質疑。彼時台灣剛解除戒嚴,金門馬祖更遲至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才經國防部宣布正式解嚴。如此時空條件下,廖指出語言和文化的混雜並無法證成台灣的後殖民情境,而作為殖民語言的國語和其他弱勢語言間的權力關係更不能輕描淡寫地略過。兩人看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爭議仍是聚焦在後殖民理論翻譯過程中彼此理念的商榷,以及對台灣的主體性建構和抵制殖民戰略路線上的分歧,平心而論,雙方的論述立場並非南轅北轍。

論戰並未因邱廖暫時休兵而告終,在一九九五年捲土重來。這一回合,台大外文系指標性刊物《中外文學》成為主戰場,執教中文系的陳昭瑛鳴響第一槍。二月號刊載的〈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陳將日殖民時期以降的本土化運動歸納為「反日」、「反西化」、「反中國」三階段,而著眼於批判當時本土派以反中國來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狹隘。廖朝陽和陳芳明隨即加入戰局,駁斥陳昭瑛將台灣文化框限於中國文化的盲點。邱貴芬亦未缺席,〈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再談台灣身分/認同政治〉文中一方面點破陳訴諸血緣和文化同質性的論述謬誤,另外也認為廖所提出的「空白主體」可能落入後現代揚棄身分認同的陷阱,將後殖民與後現代兩大論述主流間可能存在的曖昧矛盾端上檯面。

此番《中外》論劍,連續數月火花四濺,一個熱鬧喧騰的理論盛世。然而論劍的高潮,乃是由廖朝陽與廖咸浩兩位理論健將挑起大梁。面對本土派學者對主體與認同念茲在茲,廖咸浩呼籲超越國族界限和族群認同,企圖以文化中國為前提的文化聯邦來謀求和解共存的空間。廖朝陽則反擊,若未能拆解存在於台灣內外國族和族群重層的宰制,如何能超克國族擱置認同?雙廖對戰一時難分難捨纏鬥至隔年方歇。如論者洞察,其時台灣正籠罩台海飛彈危機的陰霾,島內更面臨首次總統直選,較諸八○年代的台灣意識論戰,九○年代的後殖民爭論更直接地面對國族認同、統獨等棘手的議題,在在呼應著時代的氛圍與脈動。

時間來到世紀末,兩千年總統大選,島嶼迎來首次政黨輪替。陳芳明自一九九九年在《聯合文學》上刊載撰述中的台灣新文學史,以「殖民、再殖民、後殖民」三個時期來探討一八九五年以來台灣新文學發展,也觸發他與陳映真世紀末的另一回筆戰。陳映真堅守一貫的立場,抨擊陳芳明對文學史料和馬克思主義一知半解,對其所採取的後殖民史觀更是「痛切撻伐」。最後,再次以筆名許南村現身,將系列文章集結成《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台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論的批判》(二○○二)。陳芳明則是於二○一一年完成《台灣新文學史》,雙陳的跨世紀交鋒算是畫下句點。

這一連串的後殖民論戰當然不是橫空出世。往前追溯,台獨運動家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一九六二)、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一九八七),皆當視為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先聲。九○年代的邱廖之辯、雙廖過招,乃至世紀末的雙陳對決,不僅為八○年代的本/鄉土論述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詞彙和分析架構,更對九○年代後期以降台灣文學的學科建制化有著推波助瀾之功(一九九七年真理大學創辦第一所台灣文學系,二○○○年成功大學率先設置台灣文學研究所)。台灣知識界如此迅速且密集的翻譯西方理論,跨越學科領域和意識形態間的激烈對話,更是盛況空前。

論者也陸續針對這幾波後殖民論戰深刻反思。廖炳惠認為,二二八事件後的戒嚴與白色恐怖,和一九七一年以來國際上接二連三的外交頓挫,都導致台灣後殖民一再延宕,故此,強調解構、去中心的後現代主義成為當時論者所採取的某種替代方案;劉亮雅以「遲來的後殖民」為基礎,析論後現代與後殖民在解嚴後小說中的「並置、角力與混雜」;陳光興側重新殖民主義對在地的滲透宰制,對後殖民時代的來臨抱持否定態度;吳叡人〈台灣後殖民論綱〉從「反殖民的現代性」出發,尋求台灣內部多種歷史意識間論述結盟的可能;孫大川對本土論述和後殖民的批判,更提醒我們原住民族在這波論戰中,雖然偶爾受到關注,卻始終處於邊緣的位置。

殖民論述引進台灣已屆四分之一個世紀,更加嚴峻的國際情勢與紛雜的社會現況,讓這波論戰的幽靈自上個世紀流連至今,戰場從學術期刊延燒到網路媒體,硝煙始終不曾退去。而當原住民運動者仍在街頭為傳統領域抗爭奮戰,轉型正義懸而未決,及愈來愈多新住民的加入,台灣勢必得嚴肅地審視當前的定居殖民現狀、內部殖民以及新殖民主義之間的糾葛共謀。若如論者形容,台灣的後殖民境況是一個「未完成的方案」(李育霖、李承機),那麼這個屬於「未來式」的故事,又會如何繼續鋪寫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