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美杏
家裡的馬桶傳來微微的滴滴答答漏水聲,做事「頂真」的媽立刻要我打電話叫修。打到品牌維修站得到的回覆是,因為「一例一休」所以工程人員短缺,維修必須排到二十天後。「二十天要浪費多少水啊?」儘管心中哀呼,也只能束手接受安排。
朋友家的冰箱突然宣告罷工,來了個工人,說零件過於老舊,不修,收三百元車馬費走人;再來個工人,說零件要找,搬回去修看看,一樣先收三百元。朋友雖然無奈,也只能任人宰割,最後總共花了四千元。
朋友熱情分享一段網路街頭實測影片:一個小孩牽著一輛落鍊的腳踏車,企圖尋求協助,只見人來人往,大多數人都是低著頭滑手機。會有人停下腳步嗎?會有人伸出援手嗎?低頭滑手機,讓我們究竟錯過了哪些?……只不過,這影片令我關切的重點卻是,時至今日,到底有多少人會修落鍊的單車?
如果某日一覺醒來,如日片《生存家族》一樣,全世界都陷入無電狀態,包括汽車、飛機、新幹線等等全都停擺,電視、收音機、手機陷入沉默,物流配送沒輒,人們該怎麼辦?電影從一家四口對家電、手機的依賴,不屑外公從鹿兒島寄來的有機蔬菜開始鋪陳,直到沒電沒水造成大恐慌,物資一天一天欠缺,一家四口開始了從東京到鹿兒島的遠征生存戰。
四人騎著腳踏車,歷經颱風、僅存食糧被偷、溺水、被狗追、腿骨折等等意外,過程中巧遇另一家四口,只見這家人一派輕鬆,搭帳蓬吃熱食,準備往深山水源處避難去,分外享受「活在當下」的生活美學。最終,原本沉浸在各自電力世界的一家人,為了尋電,從紛亂爭執到一起克服萬難,以愛迎接各式難關。
儘管電影裡充滿著家族之愛,但「沒有了電,我們能做什麼?」才是電影想探索的主題。除了落鍊、破胎等單車的修理,你知道電瓶水竟然可喝嗎?生活在海島國家,你會游泳嗎?而在文明生活中,人們競相追捧的天價勞力士手表,那時可能換不到一包可填飽肚子的米。人生何其矛盾,文明的盡頭,是返璞歸真的呼喚。
根據新聞報導,一名曾在電子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的高階經理人,逆向操作改行當水電工,所有修繕價格透明化,同時採用企業化經營,提升水電修繕的社會地位。部分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也有不少女學生就讀,願意學習配電及爬電桿,而且她們強調,能修理自家的水電是最大的好處。職場諮詢顧問認為,水電工程市場很大,只要能取得證照,月薪六萬不是夢。
我們可曾思考過,自己有什麼生存技能?不是像寫詩、作曲等如此浪漫的事,而是真正為自己生存而奮鬥的本事。也許,該是時候到社區大學學習一些木工、水電修繕等課程了,自家的衛浴、家電還是自己救吧!
(本專欄每月第二個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