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存撲滿」是很多人第一個學到的理財行為,小時候父母會交給我們一個撲滿,要我們慢慢存錢,並期待有一天存到可以「殺豬公」,讓我們養成存錢和理性消費的習慣。隨著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觀念的推動,生產硬幣相當耗費能源,後續調撥、運輸也動用不少人力、物力,因此,央行鼓勵民眾「殺豬公」、愛地球,以「硬幣加值電子票證」,讓硬幣動起來。
不存撲滿之後,怎麼讓小孩建立理財觀念?央行說,小朋友可以將零用錢存在銀行,銀行會付利息,而且存得愈久利息就愈多,這比把錢存在撲滿更好。
央行解釋,將錢放在家裡或存在撲滿裡,想用時只能拿回原來的錢,但存錢在銀行,領回來時,加上利息就比原來存的錢還多。如果小朋友能養成將零用錢存在銀行的好習慣,慢慢的也會變得有錢。遇到家裡錢不夠用,沒辦法繳學費,小朋友的爸媽還可以向銀行借錢。
很多銀行都有設計兒童帳戶,有些還搭配優惠,鼓勵父母幫小朋友開立獨立帳戶,藉此培養儲蓄習慣,並從旁教導孩子如何支配存款,循序漸進建立正確的理財觀。
等到子女到國、高中階段,可透過從小在銀行開立的兒童帳戶學習如何運用零用錢,並進行消費、儲蓄投資等各項理財規畫。例如,將每月零用錢五千元中的三千元配置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在花費時,就不能超過剩下的二千元上限,藉由這個過程,讓子女培養「量入為出」的觀念,更懂得如何支配金錢,引發對理財的興趣,並從中了解各項理財工具,對金錢運用更有概念。
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全台親子理財現況調查發現,百分之九十六的受訪父母認同理財重要性,但對於教孩子理財該從哪些觀念開始?何時開始?家長仍有許多不確定與疑問。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介紹,美國財政部轄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簡稱CFPB經研究後,整理出適合帶給各階段孩子的理財觀念與活動,家長可以參考看看是否已「適時」開始培養孩子這些理財觀念、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