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在政治味十足的北京十九大的會場裡,有一位來自台灣的黨代表盧麗安,她拿到留學英國的博士學位後,隨著夫婿回到上海任教,歷經七年對中國共產黨的考察,懷著熱愛台灣的心,她申請入黨,從預備黨員到黨代表,還能站出來侃侃而談,這是一個令人沈思的話題。
盧麗安生長於高雄,直至出國前,正逢台灣的政治民主化運動,也是台灣認同分裂加劇的時代,除了藍綠政治系譜各執一端外,盧麗安的選擇在台灣畢竟是少數;但正因為她的選擇路徑非比尋常,在十九大的會場內外,特別是島內媒體,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況且還引起官方的注意,立馬把盧麗安的戶口除籍。
從媒體報導到公權力的瞬時反應,恰恰說明這不是盧麗安個人而已,而是盧麗安現象,不僅是焦點話題,甚至還衍生出種種揣測。好事者為此刨根究底的說故事,其中最不可思議的是盧麗安祖輩曾在東京攔車救護日本國旗。嚴格說,這有如吳鳳的故事,原是始於日本製造的虛構和記憶,根本就是老梗;但若藉此虛構化盧麗安現象,更有必要深思其間所涉及的兩岸情勢變遷和轉折。
就盧麗安個人言,走到今天的生命歷程固然有些曲折,但終究係個人的抉擇。盧麗安所以會落腳上海出任教職,除了愛情和婚姻,也是知識精英圈的人才流動,原無涉政治;但盧家所經歷的時代烙印,曾刻意選擇遠離政治的盧麗安何以會願意加入共產黨,而且入選了黨代表,恰恰又是唯一一位台灣土生土長的黨代表。不就正因為是來自台灣,其所凸顯的意義,正如同前中研院院長胡適說過類似的句型,不要政治,政治來了。
有媒體記者採訪時提問:「有些人說你當選了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台灣了,會這樣嗎?」盧麗安坦言:「這個問題我覺得邏輯很好笑,我想我們愛台灣,也可以愛祖國大陸。」從這裡可以看到充滿了政治味的提問,一個原本可以很有人情味的故事,觸發的卻是兩岸二元對立的矛盾。
而這正是兩岸問題的癥結所在,在二元對立的矛盾下,可以看到盧麗安現象中隱然存在著來自台灣的敵意。此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在立法院答詢「國防部過去一年施政改進了什麼?」馮的回應是「一年來都沒有戰爭,委員還可以安全在這裡詢答,這都是國防部所有人的努力」。雖然馮世寬的回應相當無厘頭,但不能否認,馮世寬的說法很帶有一些潛台詞的況味,即台灣沒有踩紅線,也直指兩岸仍充滿著政治敵意。
中共的十九大在國際媒體矚目下,完成了高層人事改組,並沒有如會前反對者猜測可能出現的意外,由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班子權力更見集中,這當然不是西方式的民主,但可以預見北京未來維穩的決心,只要經濟能維持成長,保持打貪的力度,有不少國際媒體在批評之餘,以大陸的總體國力,肯定對岸有條件持續向大國格局邁進。
由盧麗安現象折射出的畫面,可以從側面看到台灣是如何看待十九大的。對十九大傳達出來的對台論述,不論所持看法為正為負,或不論蔡英文總統究竟想要什麼;但執政者總得面對十九大揭櫫的「新時代」的論述和實際。較諸蔡英文此前所說的「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兩岸真若「需要有一些結構性的合作關係」,此時的蔡英文又如何回應十九大拋出的「新問卷」呢。
大陸台灣媳婦不多,台灣陸配媳婦超過三十萬,又有幾人能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腳,三十萬陸配以及第二代的處境又是如何,陸配和第二代即將陸續享用選舉權,台灣又從何懷抱敵意切割兩岸文化以及血脈關係。以盧麗安現象省思兩岸關係,又如何始有可能政治上的敵意和矛盾,這才是亟待化解的癥結。
借用盧麗安接受採訪時說的一句話: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