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獎獲獎人尉天驄。圖/陳怡絜
【本報台北訊】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昨天公布「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得獎名單,被視為文學桂冠、獎金一百萬元的「貢獻獎」,今年頒發給作家、文學評論家尉天驄,主辦單位將於十二月十日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舉行頒獎典禮。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表示,「第七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分為貢獻獎與創作獎,創作獎又分成歷史小說、報導文學、人間佛教散文及人間禪詩四類,其中,人間禪詩是今年新增獎項。
獲得貢獻獎的尉天驄,早年投入台灣現代文學運動,他主編《筆匯》月刊,創辦《文學季刊》,集結當時文壇的重要作者,形成一股重要的文學力,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子于、七等生等,便是在《文學季刊》的旗幟下,逐漸成為大家。
尉天驄後來擔任《中國論壇》主編,在文化評論與歷史記憶留下可觀的論述。一九七○年代後期,台灣發生鄉土文學論戰之際,他編輯《鄉土文學討論集》,至今仍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史料。
尉天驄早期出版《文學札記》、《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民主與鄉土》等文論,也出版散文集《到梵林墩去的人》及雜文集《天窗集》、《眾神》、《理想的追尋》,近年出版評論集《荊棘中的探索》,獲文化部金鼎獎。
尉天驄的健筆,蘊含深厚的人文觀察、鋪陳縝密的邏輯思考,他的散文建立個人特殊的抒情風格,夾敘夾議,展現過人的洞察力及美學高度。他在戰後台灣文學史的發展上,不只扮演推動者,也以創作和論述,建立個人的文學世界,對後代影響甚鉅。
歷史小說、報導文學
首獎從缺
主辦單位表示,今年「歷史小說」首獎、二獎從缺,朱和之、屠佳同獲三獎。朱和之以台灣音樂家江文也為主角,長篇小說《斷章》突破過去歷史小說格局,人文意趣深厚。
屠佳的《淡水長流》,則是以淡水東邊「五虎崗」之「湘軍古墓群」古蹟為主題,敘述光緒初年在當地駐紮的五百位湖南鄉勇的故事。
在「報導文學獎」方面,今年首獎從缺,二獎由王幼華、沈明信獲得,黃弈瀠得三獎。王幼華撰寫《死亡的思索與記述—吾鄉安息地巡禮》,為地方的各種墓葬之地尋根作傳,報導前人埋骨之地,不但追溯個人生命源流,從中也探索出地方歷史的興衰演變。
馬來西亞媒體人沈明信的《郁郁黃花藺》,書寫半個世紀前,由印尼蘇哈托主導的「九三○事件」,在那一場慘絕人寰的政治屠殺事件中,作者選擇二位倖存華人為敘述者,再現時代大悲劇。
台灣文字工作者黃弈瀠的《映秀母親》,是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主題,報導幾個人物在災難中試煉,及如何努力存活,娓娓道來。
今年「人間佛教散文」的得獎作品,都從現實人生取材,敘寫可貴親情,表現人性光明,讀來親切又極具啟悟性。前三名得獎者分別是首獎蔡其祥、二獎梁評貴、三獎莊明珊,另有佳作五名。
今年「人間禪詩」獎報名踴躍,前三名得獎作品皆饒富禪意、空性與詩意,首獎是于成的〈寺蟻日誌〉,二獎是房靖荃的〈桑葚〉,三獎是解昆樺的〈林間枯身〉,另有佳作四名。
其他相關訊息可至官網查詢,網址:http://www.vmhytrust.org.tw/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