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泡沫化的隱憂

能淵(大陸/北京執御書院講師) |2017.10.24
1157觀看次
字級

「泡沫化」、「泡沫破裂」等用語,原本是針對經濟現象的描述。根據《維基百科》說明:「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的投機活動所形成,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如同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至於「文化泡沫化」這一名詞的由來,最初雖然是誕生於一些不甚嚴謹的網路評論中,但它愈來愈頻繁地在言論中被使用與流傳,也正顯示著,這一用詞的確可以用來形容我們當今某一部分的社會現狀。

文化本來應該是作為人類精神具象化的載體,而被珍重與傳承。然而,在崇尚經濟實力勝過良善價值的時代裡,不論有形的物品,或無形的思想,都可以轉為商品投入經濟市場中營利,由此,便催生出了「文化產品」、「文創商品」這類型產業及其衍生產業的出現。

隨著經濟成長(如二十世紀後半葉的台灣經濟起飛期和當今的大陸),原本並非用來營利的人文活動,也想搭上經濟發展的快速列車;創作工作者的人數激增,藉由「文化」為名的旅遊行程與教育課程也不斷倍增。

愈來愈多的靜態物品與動態表現,無分其品質與種類,都被套上了「文化」的外衣出現在群眾眼前,使得群眾對「文化」的感知敏銳度愈來愈降低,認知內容愈來愈淺薄。

同時,創作者與出版社、製作公司、展演機關,為了適應時下大眾的一般趣味,以便有效地使經濟利益最大化,發行產品的評斷眼光便要取決於是否符合大眾的口味,推行運作的手段也要在商業基礎上實行,導致市面上充斥的皆是譁眾取寵的膚淺玩物。

如此惡性循環下,本該做為乘載精神、提升人性與美感的文化,被市場價值取代了精神的真義。當創作的動力不再源自活躍的生命源頭,而變成為在工業思惟之下,大批量急速生產出的東西,一眼看上去,就只是一個少去深度與厚度的空殼,失掉了令人產生感動與回味的能量,也就不再能為後來者提供積累與醞釀的功用。如此,作為象徵著文化的文物與活動,本該擁有的珍重性與傳承性也就因此被消磨殆盡了。

這就是文化泡沫化的隱憂:模糊了文化的內在涵義,失卻了由內而發的精神,積累性和醞釀力被打破與中斷,導致文明資產價值迅速下跌,最終使得一個時代及其未來世代的整體內在涵養與精神品質降低。

能淵(大陸/北京執御書院講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