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引發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的時候,大陸民間有一大批富豪階層,正不惜重金地吸納兩岸三地的國學名師,對子女實施以文言文為基底的訓練,培育他們的下一代成為通曉古今治道的精英,以便鞏固自身現有社會經濟階層。
當台灣引發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的時候,大陸民間有一大批富豪階層,正不惜重金地吸納兩岸三地的國學名師,對子女實施以文言文為基底的訓練,培育他們的下一代成為通曉古今治道的精英,以便鞏固自身現有社會經濟階層。
相對於台灣一般學子的國學底蘊,漸漸犧牲在文化台獨的風向底下,與此同時,在大陸掀起的國學精英化教育,正加深社會的階級封閉性與貧富差距,此番現象是值得台灣同胞們驚醒的。
近五年,大陸的上中產階級家庭(年可支配所得二點四至四點六萬美元的家庭)及富裕家庭(年可支配所得四點六萬美元以上)的子弟,成為往來大陸直轄市與沿海城市私塾書院的主流學群,一張張年輕活力的面孔,在中共官方「復興傳統中華文化」旗幟下,跟進著展現金錢的力量,付出高額學費,大手筆學起國學。
在大陸書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現代,「國學」已經漸漸褪去了過去舊有的刻版印象:腐朽、冬烘、沒有用處,被許多把握到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時代機運的富裕家長與子弟,取而代之以:新潮、炫富、有料有用的實用學問歡迎之。
藉此市場趨勢,許多來自兩岸各地的「國學名師」紛紛冒出頭來,仗著學歷與師承塑造個人專業形象。
雖然講述著「仁義禮智信」的道德,但其行動可和免費或低價推廣社會良善價值的慈善團體不同,他們善於掌握「物以稀為貴」的消費心理,再利用上流社會「壟斷專門技術」的貴族心理,打造許多設有重重入班門檻的特色國學班,甚至吸引許多年所得超過千萬人民幣的富裕階級子弟爭相入讀。
這些「名師」主打的國學經典假日班課程(假日集中授課,總課程時數約十二小時)每人學費高達二、三十萬人民幣者有之;國學歷練營(類似沙龍聚會,於暑寒假以營隊型態在五星級酒店舉辦)每人入場卷五十萬人民幣起跳,學生家長還要經過幾層篩選機制,才得以入選。
此種高額收費標準,只是初步門檻,事實是,就算有錢,如果沒有認識組織裡的內應幫你開門路,你也不得其門而入;對於來自非沿海城市的家庭,常常根本是連門都沒有。所謂的「精英階級教育」,即是壟斷學問市場。這類充滿上層階級壟斷性的國學教育,已經在中國大陸沿海的私塾裡如火如荼進行中。
當此兩岸政經風起雲湧之時,單是國學,即對比出內地精英階層統治者與台灣愚民政策下的犧牲者,即將不斷拉大的學力差距,是可以預見的。
兩岸教育落差最終結果,將會以經濟力的差距與階層的凝滯性呈現。
有鑒於此,台灣同胞們是該提早從統獨紛爭中走出來,齊步加強學問力,以準備應對未來更加激烈的經濟競爭了。
能淵(大陸/北京執御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