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慶舞台融入台南後壁茄芷袋紅藍綠線條元素,近日訂單激增,婦人連日來趕工。圖/謝進盛
【本報台南訊】今年雙十國慶舞台設計採用台南後壁傳統產品「茄芷袋」紅藍綠線條元素,讓台灣本土味的在地產業再度爆紅,「茄芷阿嬤工作坊」的員工連日忙著趕工,訂單至少增加三成以上。
台南後壁菁寮里可說是「茄芷袋」大本營,從日據時代就存在,最初是用藺草手工編織,後改為使用尼龍網布。
近年無米樂「茄芷阿嬤工作坊」運用在地元素,將茄芷袋改良、客製化,注入流行新元素,吹起新潮流,讓外界看到古早味的茄芷袋,搖身一變變潮袋。
「電影《無米樂》是關鍵,式微的菁寮里,吸引外地遊客慕名而來,迄今持續發酵中。」推動成立「茄芷阿嬤工作坊」的後廍里長黃正雄說,民國九十四年無米樂電影放映後,菁寮、後廍等里遊客回流,外地遊客湧入,地方產業注入文創、客製化成功轉型,讓傳統產業發光。
民國九十六年知名精品LV出了某款春夏「塑膠包」,讓許多台灣民眾跌破眼鏡,因外觀與茄芷袋(包)近似,讓黃正雄大嘆,「平平是同款包包,怎差這麼多!」興起振興地方產業,隔年他創立「茄芷阿嬤工作坊」找來社區媽媽來幫忙,透過研習及技藝訓練,喚醒編織茄芷手感。
黃正雄回憶說,第一代茄芷袋採用紅藍綠三色一片式剪裁,全靠車工縫合,快者僅需六秒即可完成。後來包款再修正成基本款A4袋,由單層改為雙層,加上底板及收邊,更挺也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