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爾定醫院長期支援阿里山醫療,由於山上環境特殊,許多醫師和村民們成了好朋友。圖/聖瑪爾定醫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推動「山地離島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每年除了三十四億元醫療費,再加碼挹注六億元作為鼓勵性經費,但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偏鄉缺乏專科醫師,尤其是兒科、產科等, 衛福部將重新設計機制,吸引醫師前往服務。
薛瑞元表示,由於偏鄉醫療「有需求卻沒有量」,在現行健保體系架構下,若以現行的醫院薪資加成,恐無法有效吸引醫師至偏鄉服務,必須重新設計機制。他認為,吸引醫師前往偏鄉服務,不能光仰賴薪資制度,包括醫療人員在偏鄉生活、食衣住行等需求,以及未來生涯規畫,都必須一併考量。
國內有七成六小兒科醫師集中在六都,其他二成四分布在各縣市。偏鄉醫師表示,在偏鄉行醫需要很大的熱忱,願意留下來的,幾乎都是被鄉民的熱情所感動。
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長期支援阿里山鄉醫療,在海拔一千二百尺的阿里山鄉樂野村設了醫療站,由七位家醫科醫師輪流支援,照顧原住民與遊客的身體健康。
偏鄉醫師與村民
感情緊密
已服務十多年的聖馬爾定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世強表示,過去因喜歡爬山而願意前往山區,鄉民熱情是給醫師最好的回饋,由於山上環境特殊,醫師和村民們成了好朋友,如果休長假、太久沒上山,鄉民還會紛紛打電話詢問「醫師您怎麼沒來看我」,讓人非常感動。
「偏鄉醫師幾乎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張世強表示,由於偏鄉缺專科醫師,但病人上門時,不可能因為醫師不會處理而叫病人下山就醫,因此該院家醫科醫師除既有培訓外,還要額外、不定期接受其他專科培訓,才能處理急症、接生、兒科等疑難雜症。
張世強說,從嘉義市開車上阿里山醫療站須一個多小時,颱風一來就因路斷而無法通車,醫師是採每次輪值一天支援,數年前八八風災因為交通受阻,醫師無法下山,醫療站沒有多餘備糧,也沒有換洗衣物,都靠原住民朋友支援,才讓醫師安然度過三個星期;更有一名原住民女性共生了四個孩子,其中三個都因為颱風造成路斷,不得不在醫療站生產,為了感念醫護人員的協助,該名產婦讓其中一名孩子接受天主教洗禮時,以「馬爾定」作為聖名,就是取自聖馬爾定醫院之名,讓醫護人員都相當感動。
曾擔任屏東縣衛生局長的薛瑞元說,屏東縣過去十年只有七十名小兒科醫師,其中一半是在醫院服務,剩下的是開業醫,要服務屏東縣三十三鄉鎮的孩童,許多診所晚上不開,也沒有急診服務,孩子生病了或許可以去 一般家醫科就診,許多孩童疾病卻非一般家醫科可處理。
此外,偏鄉產科醫師也多集中在醫院,薛瑞元說,許多偏鄉產婦在預產期接近時,必須提早到鄰近鄉鎮或是都會區的醫院待產,以免緊急臨盆而措手不及。許多專科醫師缺乏問題也依季節、區域不同,例如產洋蔥的屏東縣牡丹鄉,每到了採收季,眼科就醫率就大增,此時就亟需眼科醫師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