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燕
台灣女學校,一般人以為是日據時代之後才有,其實不然。淡水有兩所女學校,一為「淡水女校」,一為「淡水婦學堂」,都由加拿大的馬偕傳教士創辦。
淡水女學校是北台灣最早開辦的女校,光緒九年(一八八三)距今一百年前創辦,校舍在淡水砲台埔。次年一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及開校典禮,女學生三十四名,多半為宜蘭平埔族人。因為那時候文風閉塞,一般閩粵女子都不願意入學。
女學校不收學費,而且補貼膳宿校服等費用,鼓勵女子就讀,可是她們都不願入學,其實,日據時代也都是這樣裹足不前。因此,淡江女學校校舍空餘,乃兼收失學婦女入學補習。女校行政和課程,到了一九○七年新任校長文學士金仁里小姐開始大加修改。
民國四年重新修建校舍,停止開課一年,次年新校舍落成改校名為「淡水高等女學校」,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又遵照日據教育會,改名「淡水女學院」,校譽日隆,畢業生服務教育、社會,甚至做為家庭管理,皆受到肯定。
馬偕傳教士另創一所淡水婦學堂,專為地方各界失學婦女而設,為了培養研究聖經及常識能力。當時女教師會議通過在淡水砲台埔建築了這一婦學堂,聘請高哈拿任校長,於民國前一年(一九一一)正月開學,起初也沒有幾位婦女入學。
該校遂放寬規定,凡是失學不拘識字與否,年齡十八歲到四十五歲均可入學,課程除聖經外,另有算學、音樂、白話字、漢文、日語、習字等,自創校到民國二十年為時十二年間,計有二百多名婦女畢業。
馬偕除了創辦這兩所女學校之外,又於一八八二年在滬尾(淡水)砲台埔創設牛津神學院,和一九一四年把淡水舊神學後改為淡水中學校。牛津神學院開學典禮,英領事及西洋來賓十多人,由清國官憲孫開華提督致祝詞,台北知府等十多人相繼致詞,國人愛訓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