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大溪報導】身為伐木家族之後的盧光敏,為了讓曾在桃園大溪盛極一時的伐木業,留給子孫或往來賓客作見證,他將祖上曾經使用的伐木工具,展示於他所開設的餐廳裡,讓顧客在用餐時,領略大溪這段產業歷史。他希望餐廳有機會成為伐木博物館。
早在前清時期,大溪鎮即有樟腦、代木等產業,由於大溪地處山區前緣,到日據時期,伐木業更是發達。由於當地盛行伐木產業,再加上生活所需,該地木器業也非常發達。家住大溪鎮中正路的盧光敏表示,過去日本人在台灣採伐木材,是將木材運回日本,台灣只是生產地。
為了追溯這段歷史,盧光敏將伐木業極盛時期的伐木用具裝置於牆上,讓往來觀光客能一睹大溪伐木業的歷史風華。盧光敏表示,小時候在大溪的剌仔寮出生,由於該處是林班事務所,因此附近居住許多伐木工人。
他說,由於童年回憶深植心中,加上伐木的艱辛,現代人根本不知道,因此,他透過展示伐木器材,讓現代人了解台灣伐木產業。
盧光敏表示,早在清光緒七年,位於復興鄉深山的原住民經常擾亂水流東地區(現今三民地區)伐木、製腦的居民;由於居民不堪原住民騷擾,而放棄墾業下山。直到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率軍進入復興山區圍剿,山地平靜後才開發當地,而製腦、伐木、燒炭等事業才又逐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