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探究】中秋賞月

文/思云 |2017.10.03
1407觀看次
字級

文/思云

過中秋,於國人而言,是一大盛事,不過,「中秋節」在六朝以前,反而不若「端陽」為人們所重視。

唐代時,雖有八月十五夜玩月的故事,而一般詩人除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的佳句外,像杜甫、韓愈、柳宗元這批詩人文士,吟中秋的詩並不多見,可見唐人對「中秋」並沒有多大的興趣。

宋史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中秋節食玩月羹」,而晏殊吟中秋詩中,也有「苦吟含翰久,清宴下樓遲」之句。可見宋人在中秋節的飲宴,已遠比唐人為盛了。

「中秋節」為民間普遍重視,乃是元朝以後的事。這是因為元朝統治時,規定每十戶養活一個韃子所引起,才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吃月餅是富有民族意識及愛國思想的。到了明朝初年,秋節月夜飲宴之風,已然普遍全國。

秋節賞月,又是緣於何事而始的呢?

有關這方面的傳說不一,據說,中秋夜是月的生日,因月中原有女神,西方神話中說她名叫「妃琵」,是太陽神的妹妹,我們的神話中,就是嫦娥,她原是天神后羿的妻子,名叫「姮蛾」。所以最初拜月的多是婦女,求月神能福佑闔家團圓吉祥,以後才漸漸演變為賞月的習裕。

中秋節於是成為人間的團圓佳節,在月光最為玲瓏皎潔之夜,闔家老少圍坐庭院中,吃月餅、食瓜果,飲酒賞月。天上月圓,人間團聚,秋高氣爽、桂子飄香,竟成一個頗富詩意的節日。

至於過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中國最早在周代就有餅食,到了漢代,已有胡餅、蒸餅、湯餅等名堂。宋代周密武林舊事,紀有千層餅、油酥餅、月餅等名;這是「月餅」之始。

時至今日,月餅仍是中秋應時食品,據《熙朝樂事》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互餽送,取團圓之意。」又《酌中志略》亦云:「八月十五日供月餅瓜藕,候月上焚香,即大事飲啗,多竟夕始散。」《東京夢華錄》云:「宋代民間食玩月羹,形狀為一種圓形的餅子。」到了元朝,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戚屬相餽報,餅有直徑二尺者,上繪月宮蟾兔之形。

在工商時代的今日社會裡,國人對於過中秋節的興緻,已然淡了很多,不過仍免不了還是會買一些月餅和文旦,賞月去,以應應景。而市區內的公園、綠地及市郊外的風景名勝,自然成為一般民眾賞月的最佳去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