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打算引用國外管理金融業標準,制定金融業分級四指標,資產規模、金融業相關聯度、可替代性、複雜度,來評定國內金控與銀行。若不符合資本和監理標準,會要求其現金增資與改善,而且明年公告台灣系統性重要金控和銀行。
很明顯金管會此舉是為了強化國內金融業,不論是在面對國內外金融風暴,又或者是內部透明化與自我內控上有所要求,以免又再次發生類似兆豐金控及永豐金控兩大弊案。
不過這會不會讓國內金融業,產生一股大者恆大,以及倒閉和轉賣逃亡潮,進而又衍生出行員大量失業,更值得金管會小心因應。
當金管會用可替代性為評定標準,一定會讓許多中小型銀行有被消滅的恐懼。若又明年未能達到評定中的台灣系統性重要金控和銀行榜單內,那這些B咖或C咖金融業者,首先便會面對存款流失危機。
為了搶救存款,中小型銀行可能高利吸金,會讓營運成本大增,行庫只好用業績去綁薪水方式,要求行員賣高風險商品,這些金管會都想好如何因應了嗎?還是擺明要這些中小銀行半強迫賣給大型金控,最後讓國內金融業,全都掌握在公營和少數大型民營金控手中。
這有包含國內農漁會評定嗎?若以資產規模、內部監理,這些在農漁會根本是不及格,可是一但觸及地方農民權益與地方派系,金管會真的敢動手?
同樣的存款戶,為了保護自我存款上風險最低,一定會挪移資金到金管會認定的重要性金控與銀行,這等於讓這些行庫有了低成本資金可運用。這固然是這些行庫經營有成效所導致,但會不會讓國內出現大到不能倒的金控,深深影響又綁架國家資金血脈和企業貸款,最後形成某種程度的聯合壟斷,一如國內的油品和瓦斯。
能保持穩定和競爭,才是金管會當為之事,若無謂的掀波,又無力化解,那還是謹慎為負責之道。
張勳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