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一○八年課綱,大考中心啟動了三項教育改革重點,包含情境命題、訊息整合應用以及跨領域的統整題型。大考中心強調,這些變革是要加強學生針對不同領域的閱讀,進行知識整合與理解的能力,打破過去學科之間的藩籬。
這項方案,確實有助於學生接受不同知識,而強化閱讀素養,但是,當我們要讓學生大量閱讀時,就必須思考到,閱讀資源的提供與分配,是否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平均享有,這其實又涉及到環境差異的問題。
就筆者讀書的經驗來講,要想獲得書籍的方式有多樣:校內及地方圖書館、網路書店、實體書店(包含二手書店)、電子圖書資源等。
而藏書的多樣性與層次性會因空間、位置、人口、預算等而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位處偏鄉或外離島的學校,可能只有校內圖書館或地方圖書館,而缺少了一般實體書店的選擇,而網路購書有空間限制,外離島的學生不一定可以買到書,相對運費也比較高。
而各校圖書資源會因性質不同,影響購書取向,學生也不一定可以掌握到全面性的書籍。在這些因素底下,要如何充分讓學生享有或利用圖書資源,是多元閱讀方案,率先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問題,在台灣,並非每一個家庭都有能力提供小孩圖書資源,也並非每一個地區都可以買到書,環境資源的不平均,始終是拉大教育學習的關鍵所在,更有甚者,也不是所有學校都可以得到相同的預算,購買豐富的書籍,這些問題都必須納入政策之中來評估的。
人民生計是最先要改善的問題,在戰國時孟子就反省,有能的政府必須照顧好人民的生活,讓百姓可以奉養家庭,不論收成好不好,人民都可以有活下去的資產,然後再去引導他們去學習禮義。否則人民都沒有足夠的錢財可以養家糊口了,哪有時間精力去從事學習活動呢?
因此,一項完善的政策(並非只是好而已),必須考慮到人民可不可以充分的享有資源,而非假以自由實質放縱的讓不公平現象發生,這是有違政府責任的。
如果真要多元學習,就要滿足多元的需求,才能達到此一目標,否則只是重複過去的錯誤,犧牲弱勢,高舉精英大旗。
潘秋丰(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