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小平
每次看到新聞報導,哪家孩子跟長輩吵架,竟然動手打人?或是年紀輕輕,為了沒錢可花,竟動念行搶路人?追究起來,都跟家庭教育有關。
最近不少大人吵著文言文要不要念?要念多少?卻忘了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是否讓孩子明白,念書是為了什麼?為了考試嗎?這樣豈能真正讀出文章中的好滋味?又怎會願意花時間閱讀?
如果老師教得不好,或是文章艱澀難懂,大多數人都不會愛讀。可是,如果是輕鬆小品,或像唐詩宋詞,字數不多,卻意境深遠,即使時代久遠,讀來還是頗有滋味。
我當年的國文分數不高,只有作文還不錯,每次考試的默寫部分,幾乎都拿不到什麼分數。可是事隔多年,我卻發現自己不經意間會用上唐詩,愈發覺得唐詩既容易背誦,而且文詞優美,很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念書。
後來轉念一想,雖然晚了,只是錯過考試拿高分的機會,但是我可以帶著孫子女一起念,讓他們從小喜歡唐詩,出口成章,不也算是一種補償?於是,當孫子以勒一歲多,開始學講話,我就教他背誦唐詩,再加上動作,彷彿一種遊戲,雖然以勒念得不清不楚,可是他卻念得很開心。
以勒背誦的第一首唐詩就是〈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用以勒能夠明白的方式教導他,「白日依山盡」,我就比出圓圓的太陽下山回家睡覺的模樣,然後用雙手比出波浪,代表黃河流到海裡去了;接著我將手掌擱在額頭,彷彿張望遠方,最後,用雙手輪流一階一階往上走,好像走上樓。這樣,當以勒會背誦後,他也懂得這首唐詩的意思。
兩歲以後,以勒的口齒益發清晰,他開始懂得靈活運用。在任何地方上樓梯時,他會說,「更上一層樓」;有回帶他去宜蘭郊遊,歸程時,他指著昏黃天空下的重重山脈說,「白日依山盡」。我聽了好感動。
此後,我會按照不同季節教以勒相關的唐詩,這樣他可以隨著身邊的景物轉換,記住詩的意境或畫面。例如春天,就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冬天則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若是一夜風雨滿地落花落葉,以勒經過公園時,就會指著殘敗的花葉跟我說:「奶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用得恰到好處。
我教他最長的一首詩是〈春望〉。大家勸我,怎麼念這麼悲傷的詩?我說,大人吵吵鬧鬧搞分裂,我希望他從小懂得家國觀念,愛惜自己的國家。
他一邊跟著我念,若是不懂詩詞意思,一邊就會問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麼意思?我一句句解釋,心想,這詩真的深了,他可能不懂,但是他卻念得很起勁。前兩天,白髮爺爺正在抓頭,以勒立刻指著爺爺說「白頭搔更短」。我聽了頗覺安慰,這個學生學得好。
我希望,很多美好的詩詞可以繼續流傳下去,用少少的字,表示深遠的意思。正如同這樣的夜晚,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來表達我們的思鄉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