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樹(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
兩岸交流因模糊維持現狀,而告中輟,未來將何去何從?事關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向抉擇,影響兩岸和平、和諧穩定與未來發展,期許政治家能憫念蒼生、登高望遠,盡快作出具宏觀前瞻與睿智遠見之決定。
二十一世紀將是大中華的世紀,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朝野及兩岸尤其應該開放心胸,共同致力振興,相信是兩岸人民之共同期待。
中華文化道統綿延流長,也是舉世唯一流傳最久的文化,主要原因是因其寬大為懷與精緻奧妙,包括其宇宙觀、人生觀與生命流轉觀;且其文化優質與包容性高,諸如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悲天憫人,尤其是天人合一之思想與禮運大同之理想,為舉世所獨具。西方文化與資本主義已走到轉折點,此時此刻,中華文化更具時代意義與價值。
回顧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物質文明興起,資本主義的瀰漫,加上清末的中國積弱不振,東方整體貧窮落後,中華文化甚至整個東方文化,幾被掃入歷史灰燼。
所幸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加上中國大陸的快速與全面經濟崛起,異於其他地區或國家之發展,中華文化再度受到關注。
中華文化雖經朝代更迭、外族入侵、各朝崇尚學術差異等變革,且又有諸子林立、百家爭鳴,卻仍維持以儒釋道為主軸之道統,仍可從文字以通古今;然而,近代中華文化陸續在兩岸發生兩大轉折,一是中國大陸曾推動慘絕人寰的文化大革命,並改變正體字為簡體字,致文化傳承出現裂縫;台灣係因執政黨選擇逐步在文化傳承反中,是否會損及擁有中華文化之優勢地位,值得關注。
如從中道來看,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時空考驗,優質文化本不受時空限制,也不容政治任意摧殘。綜觀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更迭,也受到大小不同的衝擊;同時也可以觀察到,一個朝代如沒有好的文化,國家即無法長治久安。
值得欣慰而珍惜的是,在台澎金馬仍保存完整的中華文化寶藏,如能善加運用,並積極振興與發揚,未來在兩岸交流上,應可扮演極重要,而且具關鍵性的角色。
中華文化雖曾有百家爭鳴,但共同認同的三大主軸仍是儒釋道。淺見以為,儒家以四書五經為主,軸心重入世,即重仁義與倫理;道家以道德經與常清靜經為主,軸心在出世,即重道德與清靜;佛家以大藏經為主,軸心是既出世又入世,尤其著重能以出世的心做好入世的為人處事。三者雖以佛家最完善、完整,且圓滿而究竟,但三者能彼此相互輝映,則可互補互利、相得益彰。
由於儒釋道之論述所呈現經典之作,文字均優雅圓融,卻精緻深奧,且浩瀚如海不易領略。淺見以為,回歸中道應是三家之共同結晶,正如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道家無為而治;佛家之菩提自性與不二法門等,幾乎全在中道,也唯有中道可貫穿所有現象面、哲理面與本體面的根本道理。
如能透徹了解中道,即易探索所有儒釋道經典的真諦與涵義。未來如能推動中道文化到企業界、學術界甚至社會各界,進而形成整個國家文化,不僅可提升文化素質,且可引領全球。
掌握中道,可掌握中華文化主軸中的主軸,易於提綱挈領並可廣為運用。未來兩岸如能藉由推廣中道,共同振興中華文化,將可事半而功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