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自九月一日起實施「友善環境耕作補貼」新制,每公頃一年最高可領九萬元友善耕作補助,鼓勵農民轉向友善與有機栽培,希望在年底,能夠將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從目前的七千多公頃衝上一萬公頃。
有機農業認證取得有其嚴謹度,想要在年底達到一萬公頃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有機農業已推廣多年,消費者有較清楚的概念,且市售產品均具有機標章可供識別。
但是對於何謂友善環境耕作,不僅多數民眾霧煞煞,目前並沒有識別標章可供消費者辨認,未來在認定上,將會產生很多爭議,政府不能只為衝業績,而便宜行事。
所謂友善耕作認定的基本原則為:一、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與資材等。二、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促進農業友善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
政府部門要如何確實去查核,農民有無遵守是項規定,避免浮濫呢?有關友善環境耕作相關資訊,政府日常宣導的力度明顯不足,消費者難以支持。
而對於民眾最憂心慣行農法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化學物質等,政府並沒有實質的解憂處方。施政有輕重緩急,實現台灣成為有機農業島是理想,這需要多方配合,更需要時間的淬煉,無法一次到位,除非放寬有機農業認定標準。
從目前公布的內容,可明顯看出該項新政推動不夠完備,且過於倉促,恐衍生新的農業問題。
這些年,農政機關將施政重心,放在有「亮點」的有機耕作,卻對絕大多數未取得4章1Q認證的農產品,該如何改善,卻視而不見,蔡總統也表達現在投入有機農業發展最時宜,擴大有機農業的栽種和行銷,確保農業永續經營,將是政府未來的目標。
問題是即便四年後,如政府預期,將有機農業的面積衝到一萬五千公頃,屆時台灣絕大部分,還是採用慣行農法,也是消費者日常購買蔬果的主要來源,如何確保農藥使用和消費者食用安全,依舊無解。
消費者雖然知道為全家人健康,應該採買有機農產品,但是國內有多少家庭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長期食用有機農產品呢?蔡政府應以國人健康為念,無論推動何種農法,提供給百姓食用安全的農產品,畢竟免於食安恐懼是基本人權。
杜宇(台中市/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