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舉行課審大會,引發爭議的高中文言文比例多寡,專家學者和課審會學生代表各持己見,中研院士和某些作家意見迥異,最後決議比例定於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紛爭暫時落幕。
台灣是中文的堡壘,外籍人士專程來台學習,就因為台灣還保留中華文化,教育部不該逆道而行,一旦中華文化被連根拔起,台灣還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學生語文表達能力變差,書寫能力日漸低落,這是中文的隱憂,教育部是否察覺?年輕人透過傳媒模仿,把錯誤的當成正確,莫怪中文程度愈「向下沉淪」。
俗話說「讀破萬卷書,下筆有如神」,又說「熟背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寫詩」,說明讀文言文的好處。就以才子方文山為例,他的〈髮如雪〉等歌詞,常引用〈蘭亭集序〉等古詩詞,成為聯考及論文題目,甚至被大陸教授引用討論,可見文言文對填詞有著莫大的影響。
蔡英文總統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時致詞,要持續提升和深植台灣的文化實力,卻非中華文化,這是非常弔詭的說法。因為刪減高中文言文比例是「去中國化」,這和「恢復中華文化」根本背道而馳。
常言道「要毀掉一個國家,就毀了它的文化」,文化是國家之母,文化不存,這個國家等於完了。教育部別拿不限「四書」為理由,增加「台灣文學作家」的比例,是企圖斬斷中華文化傳承的作法。
吳介民(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