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在二○一六年赴海外求學的高中畢業生,達到一千四百七十八人,幾乎是五年前的兩倍,媒體稱這是「十八歲開始拚履歷」。
十八歲開始拚履歷,並非壞事,表示台灣的孩子懂得獨立思考,並勇於走出舒適圈、敢於選擇。不過,事有兩面,反過來問,為什麼這些學測頂標的孩子,不留在台灣的頂尖大學台清交,反而選擇陸港、歐美的學校?
學生的回答很明確:因為機會。在香港或大陸拿到的文憑,可以得到更多的認可,未來可以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好的待遇。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觀察,以前建中一班只有一兩個出國,現在一班出國就有十幾個。
能怪這些聰明的孩子現實嗎?當然不能。數據會說話,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前幾天才公布的二○一七至二○一八年世界大學排名,台大由二○一一年最佳的一百一十五名,滑落至今天的一百九十八名,創十四年來新低。
台灣周遭的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東京大學,都在百名之內。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七月間才針對全國一百五十一所大學校長做了一個普查,超過七成的校長認為,如果教育政策不改,台灣的大學競爭力剩不到五年。更有八成六的校長直言:教育部管太多。台師大校長張國恩就說,教育部只給一點錢,給了錢就下指導棋,所以現在學校寧可不接教育部的計畫。
台大原本規畫二○一七年招生的全英語國際學士學程班,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的優秀外籍生來台,可是被教育部打了回票。台大國發所兼任教授杜震華批評,教育部管東管西,晚一學期或晚一年招生,就會差很多,「管得比社會主義國家還多!」
所以現況是,台大目前一年只有九百零九個外籍生,而港大就有七千一百零七個外籍生,是七倍之差。
這就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實況,頂尖的百分之二學生拚命往外跑,頂尖的大學畢業生也不願留在台灣。
而現有的公私立大學,又已面臨少子化、兩岸急凍的衝擊,別說要和國外一流大學搶學生,連想要滿招都很困難。加上教育部綁手綁腳的法令一堆,將全台大學都辦成「教育部大學」,學校的特色全被平庸化。
高中生往外走,大學生留不住,台灣的高教已經是兩頭削的甘蔗,再加上教育政策拚命的榨汁,等台灣的人才都流失了,就算有神級的院長來救,也來不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