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圖書網路銷售平台博客來,九月宣布跨足電子書銷售,不論是Android(安卓)或ios都可下載安裝,覺得用手機閱讀會太吃力,也可用個人電腦閱讀,目前每本平均售價是紙本七折。
而這些電子書的來源是國內出版社,也包括雜誌,也就是說早存在多年的電子刊物,多了一個銷售平台。
事實上國內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學校圖書館,早就有購買一些新聞資料庫,其中也含有雜誌,至於圖書方面仍是兒童繪本居多,只要登錄便可免費看。
可是在力推多年下,仍是和臨櫃紙本借閱量差距甚大,就算可行性較高,偏重當下訊息的雜誌,讀者群仍是喜愛拿在手上翻閱,不愛看電子雜誌。整體而言,在台灣電子化較成功的產品是報紙,雜誌、圖書,仍是和歐美地區差異很大。
許多人在探討電子書在台灣賣不動,許多論點都直指閱讀習慣早就被紙本深化且定型,再不然便是透過電子載具閱讀傷眼,又或者沒有紙本的手腦間的串連親切感,其他如收藏上的質感,想再閱讀時查看書架過程中的心靈樂趣都是。
若要閱讀,也只是數百字短文或簡訊,可以在接受範圍內,甚至把看有數萬字的電子書,視同畏途,有如在看乏味論文。於是為了能在閱讀中,能細細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境界,進而達到非常個人的腦內與心靈互盪,我們不想在被填鴨,不願受制於機器,只想要有很自我又自主的擁有書本的感覺,書在手上或身上又或者收藏,早就昇華成了人生中精神上的重要原素,這根本不是電子書能相比的。
張勳慶(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