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健保署決定修正支付標準,提高包括地區醫院門診診察費加成費率、病房支付點數等,盼能拉近支付差距。全案經預告程序,並由衛福部核定後公告,預定十月一日上路。
自健保開辦以來,國內地區醫院從五百六十八家減少為三百七十家,消失近二百家,各界直指健保支付制度不公、分級醫療未落實,使得地區醫院難在夾縫中生存而退場。
健保署決定釋善意,包括偏鄉醫院住院護理費加成由現行百分之三點五調升為百分之十五,地區醫院病房費支付點數比照區域醫院,門診診察費加成費率再提高百分之十五,且地區醫院急診診察費保障每點一元。全案已於月初舉行的「健保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擬會議」通過,預告期滿後須由衛福部核定公告,估每年增加預算二十二點億元。
新制上路後,地區醫院一般病房住院費調整為六百零五元,偏鄉地區醫院可再加成調為六百九十五元,而地區醫院病房費支付點數比照區域醫院,其中加護病房費用調整為二千四百零六元,增加六百六十八元。
針對一般外科、骨科、泌尿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等難招聘的科別門診,門診診察費給付提高為近三百元。此外,地區醫院急診診察費不採浮動點值,保障一點一元。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謝武吉建議除了支付標準,也須落實分級醫療。他舉例,地區醫院聘一位骨科醫師的每月人事成本約四十萬元,若門診費提高至三百元,每月須診療超過一千名患者才能打平,「不可能有這麼多患者到地區醫院看病」。
「民眾仍偏好大醫院。」謝武吉呼籲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不要只有從基層上轉至大醫院,也應要求醫學中心下轉輕症患者,而不是照單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