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六日,已銷毀近一百五十多萬顆問題蛋,但雞蛋溯源系統到蛋品交換中心後幾乎已經斷鍊,問題蛋的真正下游流向恐怕已不可考。圖/鄭清元
【本報台北訊】芬普尼蛋事件已經過了三周,截至六日為止,約一百五十三萬一千八百顆問題蛋被封存銷毀製作堆肥。但究竟還有多少問題蛋沒有追回?由於貼在蛋箱外的雞蛋溯源系統到蛋品交換中心後,幾乎已經斷鍊,問題蛋真正的下游流向,恐怕不可考。
農委會表示,未來台灣雞蛋全面洗選,明年洗選場將達到全台百分之七十五覆蓋率,並且要求必須要單一牧場單獨洗,若業者間需要交換調貨,必須以「箱」為單位,可解決未來雞蛋來源不清、流向不明的問題。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全台約有十至二十處蛋品交換中心,類似農產品的集散場。他坦言,許多從牧場出來、貼了追溯QR-code的塑膠蛋箱,到了這些交換中心就換來換去,造成蛋箱雖貼了A牧場溯源標籤,但內容物不見得是來自A牧場。
學者:蛋打上編號日期
「未來洗選場普遍後,整個產業運作模式也要改變。」王忠恕表示,現階段運作方式,是大型的雞蛋物流業者、蛋商蛋行到各牧場去收雞蛋,一場換過一場,會造成防疫上的缺失與漏洞。
王忠恕指出,未來洗選場建立後,就由蛋雞雞農各自將所生產的雞蛋直接送往洗選場,清洗後再由各蛋商、通路,直接到洗選場選擇通路需要的規格雞蛋,可減少防疫問題,雞蛋的來源也更清楚。
王忠恕舉例,屆時,傳統市場若需要盒裝散蛋,洗選場就提供散裝蛋;若超商需要的是盒裝蛋,那就提供盒裝、一次性包材的雞蛋,洗選場成為蛋商、業者的接洽窗口,以後他們不再直接進入雞舍取蛋。
他表示,將來也會要求雞農在牧場端就先分好大小顆,洗選場必須遵守單一牧場單獨清洗,比如A牧場今天送來二百箱蛋,洗選場必須洗完A牧場的蛋,再洗B牧場的蛋,這樣溯源系統才能清楚的規範維持;若因為規格不同同業需要調或換蛋,也必須以「箱」為單位,就不會有來源、流向不明的問題。
中興大學動科系名譽教授許振忠則建議,既然要全面洗選,洗選場可多加一台機器,在每顆雞蛋上打上編號與日期,「這樣蛋品流向更明確,沒有交換空間」。
苗縣:問題蛋已全追回
嘉義縣日前在查緝問題蛋下游時,發現彰化業者把蛋送到嘉義雞蛋集散中心交換蛋品,導致六點五萬顆蛋流向不明。最後這批蛋在苗栗找到,但數量僅有四萬顆,雖聲稱「全數追回」,但數量落差甚大。
嘉義縣衛生局說明,雞蛋分大中小顆,一般民眾喜歡買大顆,商家買中、小顆,之前計算方式是以每台斤約十四顆蛋、一箱二十台斤,推估二百一十箱有五點八萬顆,因此媒體報導約有六萬顆。
日前在苗栗查獲,苗栗縣衛生局以每顆蛋六十公克、每公斤約十五顆蛋,估算二百一十箱約三點八萬顆,兩者因此出現落差。但若以箱為單位就無誤差,總重量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