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中部地區過去十年的空氣品質不良百分比從百分之二點五九逐年降至百分之○點五五,其中,台中市PM2.5日平均不合格百分比,從二○一二年的百分之三十降至去年百分之十八,但民眾卻普遍反映「空汙更惡劣!」
台中市環保局與環保署引用NASA的遙測技術,推動「能見度與超細微粒監測分析計畫」探討空品改善,即日起到十二月底,在東海大學部署三輛各種功能的空品監測車,希望找出中部空汙真正原因。
「細懸浮微粒物理特性主宰能見度。」推動計畫的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能暉指出,化學組成有機碳OC、元素碳EC、硫酸鹽SO42-、硝酸鹽NO3-、地殼塵土,均會影響能見度。
學者初步推測指出,過去常講「酸雨」就是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加上水氣形成,降落地表成為酸雨,但近年氣候變遷迅速,雨量變少,懸浮微粒無法落地,但氣候暖化又讓大氣的露點溫度提高,無法快速形成水滴,骯髒的物質吸收水氣「膨脹」,懸浮在半空中,造成能見度不佳。
九至十二月正好是中南部的空汙季節,林能暉表示,這次聯合監測比對要解析這些細懸浮微粒的物理化學特性,搭配NASA的衛星技術,搭配過去十多年的地景、大氣條件、空氣微粒變化,希望能解析出空品改善但能見度未能同步提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