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今年結束;執行內容有改進空間,但計畫方向應該正確。營造社會美感氛圍,絕非短期能夠建功;期待美感能力改變台灣的未來,美感教育必須持續。
台灣及許多先進國家大力推動人工智慧、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應用,未來世代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將有極大改變。創造力是未來人才的主要競爭力,而美感與品味,是啟發創造力的重要媒介。
法國哲學家阿蘇利(Olivier Assouly)在《審美資本主義》中指出,審美品味與鑑賞力,早已成為促進消費、增進工業發展的動力。在審美資本主義潮流中,從英國發展到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只是剛好「順勢」。品克(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書中,列舉六種未來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都來自「高感性、高體會」(High Concept,High Touch)。美感教育正是帶領學生通往「高感性、高體會」的教學策略。
民國一○二年起推動的「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明顯特點,是將「美感教育」和「藝術教育」區別。過去《藝術教育法》以及《藝術教育白皮書》都提到美感養成,但也都將美感視為藝術教育的部分成果。
「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則認為,美感來自日常生活;學生需要具備高感度的感覺與心靈,能夠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美感經驗,而不只是學得藝術知識、或具有藝術欣賞與創作能力。
美感教育和藝術育關係密切,但意義不同。當代藝術難以定義,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方式,早已超越各種框限;隨著各種設計受到重視,美感融入生活之中,品味成為滿足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費目的。美學家因此主張,這種「美感生活化」趨勢,讓藝術轉向挑戰更深刻的主題與表現,而與美感漸行漸遠。藝術欣賞的學習固然重要,它讓學生的感官和心靈,得以接觸人類最偉大的傑作;但如果僅以藝術欣賞做為美感教育範圍,窄化了當代藝術,也難以開發學生對日常生活的審美能力。
美感教育不是新理念,但在教育系統中,卻是新的教學嘗試。「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常被詬病,認為容易流於型式;基層老師和行政人員需要知道如何引導學生體會美感,但四十多億的經費分配、或八十一項執行計畫中,對老師和行政人員的教學協助都不夠。但是,美感教育計畫已經激起許多老師熱情,今年六月,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帶領三天工作坊,有二百位老師參加;網路上,更多老師分享特色教案和教學心得。
計畫後續執行,必須提供老師更多支持,優先豐富老師的美感經驗。美感教育的方法有無限可能,它本身就是老師創意和美感的展現。讓教育人員先得到美感啟發,再將親身領悟轉化為教學實踐,將是這項計畫得以成功的關鍵。老師一旦掌握開啟美感心靈的鑰匙,就可以用最尋常的素材和方法,達到美感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