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理事長
全球化時代,流行文化橫行全球,世界大城市生活型態趨於相似,催動人們追尋在地認同的心理。城市記憶是認同的重要元素。城市記憶的重建和彰揚,常被認為是懷舊、保守,甚至退步的作為。但事實上,對於記憶的整理,不是為了回到過去,而是邁向未來。
一方水土一方人,城市因為人的聚居而建,因為地緣位置被賦予功能,因為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發展完備。歷史舞台上,城市因為不同因素崛起,各擅勝場;無數城市曾經由盛而衰,終至掩沒荒煙蔓草間,徒留噓唏遺憾。即使現代城市也可能命運逆轉,美國汽車工業輝煌一時的底特律,最後竟走向破產,是近年顯著的案例。城市發展是動態演變過程,市民必然要在當下做出決定:如何看待過去?如何選擇未來?
古蹟和文化資產的珍惜和保存,是後工業化社會現象。城市追求現代化發展,經過摧枯拉朽的改造,往往得到進步的建設,卻以失去歷史記憶為代價;不幸,這並非少數城市的困境,而是蔓延全球的災難。聯合國在一九七二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倡導保護歷史和自然遺蹟與景觀的世界共同行動。經過三十年實踐,二○○三年,聯合國再通過《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將語言、技藝、儀式、知識、風俗等都納入保護。
覺醒風潮中,一九八五年開始的「歐洲文化首都」計畫,是保存運動落實在城市發展的實踐。二○一五年,該計畫推動滿三十年,共有五十個城市曾經擔任為期一年的歐洲文化首都。這些城市分散不同國家,藉由歐洲文化首都之名,輪流站上國際舞台,得到舉世注目。這些城市,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發展前景,共通點是,它們都重視過去,再現歷史的場景與故事。
歐洲文化首都計畫,成功彰顯了歐洲文化的多元,以及做為世界文明核心區域之一的豐富內涵。這些城市都面臨進步的壓力,也都在保存和拆遷之間做出選擇,守護了城市的記憶。不論有形或是無形文化資產,都是城市文化和歷史的載體。通過這些載體,展示了城市的過去,激發人民在文化脈絡中,對於未來產生想像。
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之中。城市保存記憶,永遠是為了未來。城市領導者拆除老建築、啟動都市更新、揚棄傳統風俗,這些決策,美其名追求進步、給後代更好的生活,卻常適得其反。因為,他們剝奪和摧毀後代人了解過去的權利,扼殺未來世代運用傳統發揮創意的機會,抹滅了城市發展的軌跡與經驗。大興木土的城市領導者,以創造者自居,鄙視城市百千年來的智慧積累;他們誇言透過建設帶來經濟與文明進步,卻在欠缺考慮的決策中,切斷城市歷史脈絡,謀殺了文化演進的珍貴成果。
城市需要發展,記憶更要保存。讓城市徹底改頭換面,再興建博物館緬懷過去,就如同在水泥叢林裡保護自然,以圈養方式經營動物園一樣滑稽。強調創意經濟的當前,古蹟與遺產保存不僅激發新創意,更可以帶來新經濟。英國古蹟遺產彩券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曾在二○一三年估計,英國全境有十三萬個營業單位經營古蹟和歷史遺產相關事業,創造了一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和一年四百七十億英鎊的產值。
一九八七年,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其中「永續發展」定義強調:「滿足當下需要的同時,讓未來世代與我們享有同樣的發展機會」,這是一個有仁有義的態度。市民應該覺醒,要求城市決策者提出承諾和計畫,究竟要留下什麼機會給後代?要讓未來世代,在無止盡的摧毀和重建中忘記自己是誰,或因為傳承了前人累積的智慧而光榮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