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水車之歌

圖與文/周宏昌 |2017.09.05
1661觀看次
字級
水車,是利用水流產生機械能(位能與動能)的一種原動機。在蒸汽機、電動機發明以前,人類常用它來取水、脫穀、製粉、紡織。古早台灣鄉間,通常可見木材製成的水車輪,偶爾國外旅遊也能目睹金屬成型或石砌材質的水車輪,睹物思情,各有殊勝。圖/周宏昌

文/周宏昌

水車,是利用水流產生機械能(位能與動能)的一種原動機。在蒸汽機、電動機發明以前,人類常用它來取水、脫穀、製粉、紡織。古早台灣鄉間,通常可見木材製成的水車輪,偶爾國外旅遊也能目睹金屬成型或石砌材質的水車輪,睹物思情,各有殊勝。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卷三十一之《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對水車有如下文字描述:宓犧之製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而遠在歐洲的莎士比亞,也有一首十四行詩〈水車之歌〉,藉此描述河邊水車,長年累月不停旋轉,彷彿日以繼夜傳唱情歌,把清澈河水引入田渠。

斯情斯景,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見農夫在一望無垠的嘉南平原,邊哼起〈農村曲〉、邊踩踏灌溉水圳上的水車輪,那幅知足常樂、勤奮農耕的畫面。現今想要追尋,已十分不易,而我卻幸運地在山區遇見一座呈現半退休狀態的水車(下圖),忍不住與大家分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