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車,是利用水流產生機械能(位能與動能)的一種原動機。在蒸汽機、電動機發明以前,人類常用它來取水、脫穀、製粉、紡織。古早台灣鄉間,通常可見木材製成的水車輪,偶爾國外旅遊也能目睹金屬成型或石砌材質的水車輪,睹物思情,各有殊勝。圖/周宏昌
文/周宏昌
水車,是利用水流產生機械能(位能與動能)的一種原動機。在蒸汽機、電動機發明以前,人類常用它來取水、脫穀、製粉、紡織。古早台灣鄉間,通常可見木材製成的水車輪,偶爾國外旅遊也能目睹金屬成型或石砌材質的水車輪,睹物思情,各有殊勝。
南朝宋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卷三十一之《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對水車有如下文字描述:宓犧之製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復設機關,用驢、騾、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
而遠在歐洲的莎士比亞,也有一首十四行詩〈水車之歌〉,藉此描述河邊水車,長年累月不停旋轉,彷彿日以繼夜傳唱情歌,把清澈河水引入田渠。
斯情斯景,讓我想起小時候看見農夫在一望無垠的嘉南平原,邊哼起〈農村曲〉、邊踩踏灌溉水圳上的水車輪,那幅知足常樂、勤奮農耕的畫面。現今想要追尋,已十分不易,而我卻幸運地在山區遇見一座呈現半退休狀態的水車(下圖),忍不住與大家分享。